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以创新思路谋划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联建、帮建、选派干部、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城乡之间联动互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乡村潜在的发展能量释放出来,把富裕乡村和贫困乡村、中心乡村和偏远乡村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以企业党组织为龙头,实施村企联建党组织,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格局。村企联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由地处乡村的企业相关党支部牵头,与周边村党支部联建党总支,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周边各村共同搞好引水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村为企业提供后勤服务,党员在企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支持企业发展。二是引导煤炭企业“上山下乡”。晋城是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很多煤炭企业有转产需求,我们因势利导鼓励其到山区农村连片创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由企业相关党支部与片区各村党支部联建党总支,实现共同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企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予以立项、用地、信贷等优先支持,组织农民培训享受政府补贴,招用农民工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村企合作农业开发优先享受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补助。三是旅游开发企业党支部与景区各村党支部联建党总支。针对我市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基层组织联建,加强景区与各村的联系和沟通,有效化解了矛盾,解决了区域旅游产业零散、整体布局规划难以实施的问题,使村企关系得到改善,利益得到协调,景区管理得到规范,村民收入得到提高。目前,全市村企联建的党组织达185个,不仅扩大了农民就业,促进了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党组织为龙头,实施村与专业合作社联建党组织,带动区域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我们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村党支部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党支部联建党总支,党组织发挥纽带作用,强化了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系,扩大了合作社的覆盖面。合作社在联建党组织的统领下,发挥合作社的专业技术、市场优势,引导区域农户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田园观光等产业,以经济为纽带把农户的分散经营组织化,合作社因此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主体和农民利益的保障主体。这是对传统公司+农户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由于强化了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一致性,分散的农户不再直接面对公司,避免了公司+农户的博弈格局。一旦出现利益冲突,由合作社保障农民利益。组织起来的农民实现了农业的“非农经营”利润,并通过不断健全的组织体系避免可能遭受的损失。
以中心集镇村、经济强村党组织为龙头,实施村村联建党组织,带动周边小村、弱村,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人口数量下降,如果村村都搞新农村规划建设,势必造成资金、资源浪费,事倍功半。我们从中心集镇村、经济强村中选出“五好”党支部,与周边小村、弱村联建党总支,以组织上“联”和发展上“带”相结合,不仅使党组织资源得到有效发挥,而且推动区域内村镇规划、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利用等得到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快了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养殖业向小村集中进程。鼓励有实力的村与偏远山区贫困村结对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集中居住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还提升了农民的财富价值,加快了中心村镇建设;养殖业向小村集中,有利于发展规模化养殖;产权流转赋予农民自身资源的市场价值和在资源市场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农村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
以帮扶单位党组织为龙头,积极开展“联村联户、帮建帮扶”的城乡基层组织联建活动,增强引领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广泛开展市、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联村、党员领导干部联贫困户的“联村联户、帮建帮扶”活动,并列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城乡基层党组织在结对联建中逐步形成“五个一”帮建共建主题,即帮助建好一个支部班子、抓好一支党员队伍、理清一条发展思路、开辟一条增收门路、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送技术、送温暖的“五送”活动,并实行“三卡”管理,活动联系卡方便双方沟通联系,意见反馈卡供联系对象通过党组织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联村单位或联户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卡由各单位党组织每月将联村工作记录,经所联村党组织签注意见,报上级党委。通过结对帮建帮扶,城乡基层党组织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拓展党建工作领域,统筹党建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明显提高,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任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有效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特别是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近年来,我们采取从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和“五好”村党支部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取得较好成效。在选派工作中,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建立自愿到农村干事创业的人才库;通过乡镇党委和农村党组织,建立需要派驻干部的村的基本村情和人才需求档案;采取部门联动在资金技术项目的扶持上适当予以倾斜、优先选配大学生村干部、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等配套措施;完善对选派干部的激励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使愿意到农村干事创业的干部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急需人才的农村得到德才兼备的干部。目前全市已有155名选派干部在农村任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经过他们的努力,激发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化解了矛盾纠纷,规范了村务财务,解决了一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选派一名干部、带活一个支部”的目的。同时,加大在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工作力度,激励和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