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应注重效果
www.fjsen.com?2011-10-17 17:40? 袁峰?来源:《学习时报》 我来说两句
扩大党建覆盖面是基于对社会转型的需要,其目的在克服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处境,不断地将基层党建扩大到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新生社会主体中去,避免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要求的长期错位。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并不只是基层党组织的简单扩充数量,新时期执政党的组织网络建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除了自身的组织结构的完善,还要能够将各种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体系之中。 一、基层党建覆盖有效性的要素评估 首先,机构设置是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的重要要素。中国共产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设置中央、地方、基层三级主要组织,其中基层组织网络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极强的覆盖性,不允许任何党员个体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每一名党员,包括党的领袖都必须属于某一个支部。严密的组织网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来保证。随着新时期党员的流动性明显增强,个人与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与组织的联系日益松散,因此,希望沿用传统单位制的组织方式来开展党的活动困难不断加大,这就需要研究如何通过新的社会载体来实现党员间和党员组织间的联系。在权力由政府高度垄断走向社会分权的今天,执政党只有将自己的优质政治资源根植于新的社会组织中,才能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由于近年来基层的改革与创新,基层党组织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多样性特征,改革传统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根据“属地、属业、属条、属资”等原则,创造了多种党建覆盖形式。各种形式的基层党组织与上级之间已经形成了授权、互动与制约关系。因此能否继续创造新的党的组织体系,理顺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党组织关系,成为了影响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效果的重要要素。 其次,组织制度对于执政党的组织整合也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从长远来看,制度化程度是衡量政党组织整合能力强弱与否的关键指标。可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如民主集中制。第二个层次是党的基本组织制度,如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的监督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第三个层次是党的具体工作制度,即维持各级党组织日常工作的具体规定,包括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目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创新重要方面就是具体工作制度以及部分基本组织制度的创新。但是只有经过长期政治实践形成的制度和制度权威才能保证有效的组织整合。因此如何有效积累、梳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创新,按照党的根本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之形成内在的制度要素的链接,成为有机运作体系,从而在工作上体现整体性,成为继续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最后,执政党对其党员的角色要求也对党的组织运作和制度执行起着重要制约作用,关系到执政党组织整合功能的实现效果。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在组织结构制度化基础上,确立了一定的准绳与规范,党章要求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为党工作。党员的角色要求对组织整合起到关键作用,它是合理的机构分工、制度安排的基础,保障了组织整合的实现。执政党对其党员的合理角色要求还能弥补制度与机构设置方面的不足,增强执政党组织整合的灵活性,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新时期在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中,活动型的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党员参加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了扩大党建覆盖面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发挥党员在正式组织外的积极作用,通过党员在社会组织或者社会群体发挥作用,也是衡量基层党建覆盖面的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