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www.fjsen.com?2011-12-19 15:55?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这是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体现了“稳而进”发展精神的新的战略决策,是新阶段经济社会战略的重点转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保障和改善民生”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及人民幸福的正确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但我们在推动经济建设和取得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种忽视“根本目的”的发展,其后果轻则产生大量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制造腐败和浪费,破坏生态与环境;重则让人民较少分享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成果,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从而酝酿重大的社会矛盾。而提倡“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万事民为先,就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及人民幸福的正确关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双稳定”

从经济方面讲,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大,服务于外向型经济的投资比重也很大。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呈现不稳定态势。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市场,经济大头在国内,就不会过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牵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从社会方面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则能直接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加普通百姓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转型首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积极实施发展的民生战略,解决目前存在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会直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型转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上稳步转型。其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就是突出了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统一了起来,将民生目标和社会进步统一了起来,将民生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了起来,促进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发展导向的转变。由此,也就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

怎样才能“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厚待民生。要迅速研究出台系统的经济、社会改革措施,尽快扭转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的现象,逐步并快速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幅及其占GDP的比重。具体措施如推行“工资与GDP同步增长制度”,制订“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支出均衡保持规章”等等。

二是优化财源配置,改革陈旧的“花钱”体制。可以说迄今为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只改了一半或者说还不到一半,即只改了经济体制中“赚钱的体制”(如产权体制、流通体制、用工体制等),却没有改经济体制中“花钱的体制”,即财政开支的体制。我们现在仍然沿用30年以前的财政开支“事后报备体制”和“整体预算制”,不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开支“事先核支体制”和“个案核支制”。“事后报备制”和“整体预算制”导致乱花钱,不负责任地花钱,年底突击花钱,甚至贪污腐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无法弥补。“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弊端。“花钱”的决策比“赚钱”的决策更重要,“花钱的体制”改革比“赚钱的体制”改革更重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尤其如此。因此,广东要率先进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率先实行财政开支体制的“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

三是为富民开路,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首先,在民生创造的增量方面,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民间资金投资门槛和管制,充分放开民间的投资领域,让民间资金有宽广的投资渠道和增值路径,从而直接推动民生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民生创造的存量方面,要发挥现有产业领域中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来负责进行投资的决策,大幅度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投资项目,让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从而也间接为全体居民的民生水平作出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