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的民众视角

www.fjsen.com?2012-01-19 09: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其一,从“民众的视角”观察中国乡村社会分层,可以看到,生活于中国乡村的广大民众对于他们所熟识的乡邻有着自身的一整套评价体系与品评标准,并且,他们的自我分层与阶级分层有很大距离。在他们的社会意识中,可谓“阶级意识淡薄”,更少有“被剥削”的感知。佃农如果没有正常理由而拒绝缴纳租税,在乡民看来,就是“没良心人”,通常会受到村庄舆论的谴责。当然,乡村民众的“阶级观念薄弱”这一现实的存在并不能否认乡村社会客观上存在的“阶级剥削”,只是站在草根民众的视角来看,在土改之前,乡民自己并不是按照“阶级”来给乡村成员区分定位的。

其二,在乡民视界中,他们对于“士绅”也有着不同于学者认知的自身独特理解。许多乡民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够得上“绅士”资格的乡村成员寥若晨星。在村落社区内,他们所熟识的乡村领袖,只是村庄的头面人物、当家人而已,这与学者们所论及的“绅士”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此外,乡村民众视野中的社会分层也绝非只用“士绅”与“民众”或“精英”与“民众”两大阶层所能简单概括。在他们的视野中,有着比以往研究中所概述的“绅民”、“精英与民众”更为复杂、更富有文化色彩、道德评价与价值判断理念的“分层世界”。诸如虽无职无权但懂风水、阴阳、会算生辰的乡土“先生”,擅长农活、手艺精湛的“种田能手”,能说会道、喜好交际、熟人多、路子广的“路路通”,还有好吃懒作、不务正业、却好勇斗狠、无所畏惧的乡村“痞棍”以及乞丐等等,如此驳杂多样的乡村成员,绝不能笼统、粗线条地归划为普通农民。对乡民而言,不同能力的成员层级地位是有所区分的。

其三,村庄领袖在村落社区内处于支配地位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乡民视界中,乡村领袖的支配地位的形成却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观有所不同。作为外来的观察者,不少知识分子认为,村庄领袖占据统治与支配地位,普通民众则处于被动无知、任人宰割、麻木不仁的状态。如果站在乡民的立场,深入他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另一个“理性与智慧”的世界:普通民众在社区事务中具有极强的“能动性”,他们绝非任人宰割、受人欺骗的“愚民”;相反,村庄中居于统治与支配地位的村庄领袖,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有着种种无奈与被迫的行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村庄的许多乡村领袖,在村庄外界环境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担当着村公职人员,应付各种外来势力,对他们而言,担当此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绝非所愿,但是在来自于普通民众的集体舆论的压力与道德诉求下,又使他们无法违背民意,他们中有的人将其财产全部垫付,倾家荡产;有的人进退两难,甚至选择了“自杀”。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