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随意挥舞“道德大棒”
www.fjnet.cn?2008-04-01? ?来源:西岸时评    我来说两句

    农民刘吉桂救助了44名乘客,央视《对话》栏目想邀请这些乘客到节目现场见恩人,却无人到场。栏目编导在手记中指责这些人不懂感恩。(4月1日中新网)

    在我国南方那场突如其来的雪灾中,确实涌现出许多象刘吉桂这样解救受困群众的普通人。新闻媒体抓住这些线索弘扬救助精神、开展感恩教育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是,因为受助群众没有参加节目,编导就给他们扣上“不懂感恩”的帽子,未免有些太严重了。

    首先,不应把是否参加节目作为评判被救助者是否懂得感恩的标准。为了使访谈节目更具感染力,编导当然希望与节目有关的当事人能够到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这是在当事人有条件并愿意参加节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编导是不能强迫他们的。在刘吉桂这个具体事例中,受救助的乘客来自四面八方,有些人还在偏远地区,都有各自的工作,他们专程到北京参加节目,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何况这些受助者曾参加过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已经表达了对刘吉桂的谢意。所以,他们有是否参加央视节目的选择权,编导不应因为他们没有配合制作节目就指责他们,甚至在网上发表“编导手记”展开道德“讨伐”。央视编导应当有一颗平常心,不应当对群众“耍大牌”,也应当有一颗宽容的心,多理解群众的难处。如果央视编导用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被刘吉桂救助的当事人,可能就不会得出他们不懂感恩的结论了。

    其次,被救助者做好本职工作和热心帮助别人才是真正懂得感恩。一般来说,人们在危难之时受到别人救助,都会心存感激,但这种感激不一定表现在对救助者的回报上。如果受救助者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如果受救助者再去帮助其他困难群众,为别人排忧解难,这种对社会的回报,不是比只回报一个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吗?如果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个“救助链”,你帮助我,我帮助他,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关怀和友爱,人们就会增强克服困难和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如果编导真的想知道被刘吉桂救助的人是否知道感恩,不妨去这些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看看他们被救助后在思想和行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再作一期“感恩”的节目也不迟。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媒体人,不应对群众随意挥舞“道德大棒”。(罗天梁)

    【声明】凡注明 “西岸时评”来源之作品, 未经福建东南新闻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