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俄乌"斗气"警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靠自己
俄乌天然气之争再次警告中国,13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靠自己解决,依靠在国内解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动摇
1月7日,在斯洛伐克东部城镇大卡普沙尼一处边境天然气站,一名员工清理读数为零的气压表。新华社/路透
由于在2009年天然气供应价格和过境费用等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月1日中断对乌克兰供气,但仍维持经乌境内管道对欧盟供气。
在天寒地冻,居民需要大量天然气过冬、度日的关键时刻,俄乌之争升级,导致俄罗斯对欧盟国家和乌克兰“断气”,确实令人吃惊。无疑,如果继续“断气”下去,最终受害的是普通老百姓。在天寒地冻时期“断气”,其实是一种要挟。天然气涉及百姓的生活生计,最终必须解决问题。但前提是,一方或者多方必然做出妥协。显然,作为天然气供应商的俄罗斯具有明显优势。作为依赖于俄罗斯天然气的乌克兰以及欧盟必然处于被“要挟”的地位。
笔者从俄乌天然气之争想到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想到了围绕粮食安全正在争论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需要坚守的争论。以茅于轼老师为争论一方的人士认为,中国不需要保护所谓的18亿亩耕地红线,根据是中国已经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其中一个论点是,市场经济会自行解决粮食问题,中国市场没有粮食可以到国际市场进口,国际市场多的是粮食。也就是说,中国耕地不必为了生产粮食而保护,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完全可以依靠国外、国际市场来解决。这次俄乌天然气之争使我们再次感悟到,把国计民生的东西寄托在其他国家是靠不住的。特别是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把13人的口粮寄托在国外,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只是非常个别的极端情况才会进口不来粮食,而是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引发“断气、断粮”。笔者从俄乌天然气之争中粗略归纳了一下如果国计民生的东西寄托在国际市场可能的影响因素。
政治可能成为首要因素。如果把粮食寄托在国外,中国的政治体制以及人权一直是西方国家挑刺的目标,可能导致以粮食为要挟,对中国提出政治上的要求。俄乌天然气争端的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后积极向西方靠拢,要求加入北约,而去年8月发生的格鲁吉亚冲突更加深了两国之间的裂痕。让俄罗斯难以接受的是,乌克兰对西方“投怀送抱”的同时却享用着俄罗斯极为优惠的天然气价格。
经济贸易是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欧盟、美国一直在指责中国导致了世界贸易不平衡,甚至把金融危机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一直在强硬要求人民币升值。我们不说是13亿人口粮全部依托国际市场,就是有两亿人的口粮依靠进口,美国、欧盟将会把此作为筹码要挟中国答应一切有利于其自身的经济要求,那时,中国将哭笑不得。再者,无论经济低迷或者高涨都将受制于人。经济高涨必然价格上涨,百姓生活成本将增加甚至承受不了;经济低迷时,出口国为了增加利润肯定把目光盯在进口国必须接受的生活必需品上,通过提高价格,增加利润是必然选择。在俄乌天然气之争中,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公司至2007年底的债务总额已高达610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信贷融资更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油气价格大幅下跌,也使其收入大幅减少。去年,俄售乌天然气价格是每千立方米179.5美元,对东欧的标准报价是450美元。乌克兰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500多亿立方米,因此,提高对乌天然气售价,俄天然气股份工业公司每年将多增加数十亿美元收入。
其他争论可能殃及池鱼。国际政治、贸易等争端不断,任何争端都可能殃及到无辜的第三方。比如:俄乌天然气之争竟然将无辜的欧盟作为要挟对方的筹码。一旦中国将粮食问题寄托在国外市场,不排除出现类似情况。
当然,战争、特大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自不必说了。
因此,俄乌天然气之争再次警告中国,13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靠自己解决,依靠在国内解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动摇。(中华工商时报)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