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老师揭发学生造假事件,近日又传出让人瞠目之举。在被自己的老师联合8名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揭发后,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给他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发信,说不要“置我于死地”,“我也获得了您以前报奖中对您不利的证据”。事件呈现“闹剧化”。(近日新京报)
科学是严肃、圣洁的事业,诚实、责任是科学家起码的素质。科学家只有具备如此素质和理念,才能进行真正的科学事业。我们从这起事件中看到的,却是闪烁着威胁、交易、功利的氓徒之气。让人沉重的是,这样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不断刺激公众本已脆弱的神经。可以预想,这件事最终不管孰对孰错,都将让科学蒙羞,对学术界的名誉造成损失;而且,类似事件接连发生,久斩不绝,愈加搅浑了本已涌动着浮躁、功利潮流的学术之湖,对当前我国学术界最需要的、踏踏实实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风,将造成破坏性冲击,对科学创新将造成巨大损失。
要在学术界培养诚信和担当之风。一个讲究诚信的社会,可以设置三道防线。首先是道德防线,基于道德修养让人不想造假;其次是体制防线,以良好的制度设计让人无从造假;再次是程序防线,以严密的机制和流程堵塞造假漏洞。这三个层面自上而下构织成一张维护诚信的天网。
虎扑篮球:道德层面。当前人们思想日趋多元化,追逐利益成为许多人的首选,而造假是获取利益的便捷途径,因此各种造假者大有市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断成熟,诚信文化将愈加丰厚,造假事件将会大大减少。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人人都做到诚信。因此,我们在加紧构建道德防线的同时,更多地要从体制和流程上进行防范。
对于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很多可以归咎于体制原因。例如对于这起学术造假事件,陆道培教授就认为是以文章发表多少决定个人地位的体制造成的。此言有理,发表文章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袁隆平培育出了惠及世界的超级水稻,但他没发表多少文章。然而道理可以这样讲,问题是,一定的体制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在具体操作中也不能遽然摒弃这种体制,因为目前还找不出一种更合适的体制代替它。但是,学术造假却需要遽然斩绝,因为它对科学事业造成的损失实在巨大。那怎么办?要在呼吁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立即从程序上做文章,以程序的严密性消除造假可能。这虽然是治标的,但却是当前最实际和最管用的。
在此次学术造假事件中,处理程序漏洞频现。例如,陆道培院士在去年12月就已向有关部门举报黄晓军造假,而该部门非但没引起警觉,还实行先评奖再查假,核实是造假后再撤奖;而对于论文是否造假的核查工作,则交由与黄晓军利益攸关的其单位北大人民医院去做,缺少第三方的公正性。由此近半年过去,终致事件恶化,演变成一场江湖恩仇录般的闹剧。我们应当由此吸取教训,尽快完善有明显漏洞的程序,并以此为基础使其更加严密。(王学文)
(责编:刘宝琴)
- 2009-05-11院士揭弟子造假暴露学术监督失察
- 2009-04-30警惕利益博弈下的学术“公关”
- 2009-04-28学术期刊卖版面何以能获利千万?
- 2009-05-02核心期刊"公关"暴露利益博弈下学术官僚化
- 2009-04-25大学生为何对学术舞弊说"没什么大不了"?
- 2009-05-09“师徒阋于墙”应该成为学术打假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