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这是一则虎扑篮球:爨的字谜,《广韵》注为“七乱切”,今读cuan,去声,本意是烧火做饭,后又假借为姓氏用字、剧目名、古星名。
对于很多人来说,爨字十分生僻。它逐渐被人关注,主要源于云南曲靖的《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等。爨碑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肯定与认同。与之同时,热心的人们一直好奇,爨碑背后是否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化——爨文化。许多研究者为之付出了心血,但研究成果各异。
有人认为作为南中大姓,爨氏家族虽然曾雄霸云南数百年,却并没有构成区别于汉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
因为,作为物质载体的爨刻石碑,主要是以汉族的君王意识、功德观念为主,书法体现的是汉字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程,而且现在也很难界定哪些风俗习惯为爨文化遗存。
有人则认为,爨氏作为班固的后人,迁往南中后,通过与少数民族积极通婚,传播汉族文化,吸收当地文化,实现了夷汉文化的交融。文化多样性、包容性正是爨文化的核心特征。
不管如何,那一段历史是消逝了,正如中国若干部断代史一样。这些消逝的历史,千差万别,有的有因可寻,譬如战争、饥荒、灾害所致,有的则无疾而终,比如楼兰古国。无疾而终者,主要因为缺乏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然而,它也是最能激发出人们求知与探索欲望的。
爨文化引起诸多关注,正源于文化的探秘性。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能填补日常生活的平庸与干枯,还在于能激发勾连过往与未来的想象力,从而去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永恒命题。
一次全新的历史考证,一段崭新的文明叙述,其带来的乐趣,不亚于任何一项自然科学的发现。许多人慕名前去云南临摹拓帖,除了对书法艺术的爱好,还是对消逝了的历史文化,一种本能的膜拜与崇敬。
追寻文化史上的失踪者,与人类对于自然和宇宙的好奇心是相通的。古今中外,都有案例,譬如,“从天而降”的玛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诸多失踪者,从一个侧面累积成了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文化史上的失踪者,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的的确杳无音讯,比如古格王朝;有的则是被有意遮蔽了,比如曾经与儒家学说比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墨家学派;有的则纯粹是被重新改写了。
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历史描述千差万别,逼近真相,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术证明基础上。至于爨文化属于哪一种失踪者,或许还得需要专家学者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由爨文化的颇受关注,我想起另外一个话题: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热以及地方史研究热。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与地方文化史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
比如,各地都推出文化品牌,草原文化、河套文化、夜郎文化、齐鲁文化等等。在这些“省立”品牌基础上,再按照市县,细分若干二线品牌、三线品牌,均冠以某某文化之名。
如此多的“文化”,虽然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丰富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了文化记忆与认知的混乱。比如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到底差别在哪儿呢?中州文化与中原文化哪个更确切呢?滇文化与爨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地方文化史研究的红火,满足了地方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我们也得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非每一段历史、每一处典故、每一个地域,都能以文化冠名。一种文化形态能成立,必须有着鲜明的特质。
至于个别地方,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或拔高本地区文化的地位,或在历史名人的籍贯问题上大打口水仗,甚至不惜花钱收买学者专家,歪曲杜撰历史事实,制造文化假象,这样的文化研究,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而且,也不见得对经济有多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期待能发现更多的文化史上的失踪者,以此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观园,正如我们期待更多人去关注爨碑,去研究考证爨文化一样。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的追寻与叙述,未尝不会给明天留下误解。不可一味沉浸在找寻失踪者的兴奋中,甚至过分夸大它们的意义,因为弄不好,历史文化本来的面貌会再次成为失踪者。
文化研究中的好奇与谨慎,最终都是为了让中华民族文化这棵大树长得更好,花儿开得更美。(吕绍刚)
(责编:刘宝琴)
- 2009-05-17建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新模式
- 2009-05-18文化不单纯是依靠钱能振兴的
- 2009-05-09中国人不要让文化哭泣
- 2009-05-09“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 2009-05-19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