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见是最大的抄袭
www.fjnet.cn?2009-06-02?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在中国青年报5月25日报道了《“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后, 5月26日,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研究生小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举报,他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在中国期刊网上发现一篇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的论文抄袭事件,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6月1日《中国青年报》)。

  有网友曾在QQ上给我发过来两篇文章,让我鉴定一下那是不是抄袭,并义愤填膺地说这种抄袭的文章居然上了某大型门户网站的评论头条,亏他以前还以上头条为荣云云。我瞄了一眼那两篇文章,回答他说,不管谁抄袭谁,这篇文章都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争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一个人在外面捡了一堆垃圾,而另一个人跳出来说这堆垃圾是自己的财产,另一个人的行为是“偷窃”。如果有法官跑过来,一本正经地来分析或裁断此案中到底是否存在“偷窃”行为,那才真叫滑天下之大稽也。

  凡“地球人都知道”,抄袭在中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媒体也真是少见多怪,竟然把这事当成新闻来报道,并把自己抬到了法官的位置上,也算是够荒唐的了。由于宕子没有读过这篇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的被抄袭的论文,不好说这篇论文里到底有多少创见,或者什么创见都没有。但是,以宕子浏览“中国期刊网”的经验来看,在其收录的各种学术期刊所发表的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宕子不懂,留待各位方家去判断罢)中,真正有价值、有见地的能有千分之一也就很不错了,剩下的大可以全部扔进垃圾桶里去——在此意义上,“中国期刊网”不过是一个垃圾论文回收站罢了。除掉那有价值的千分之一以后,在剩下的那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几乎没有任何创见、任何特色的文章中,你去鉴定它们在文字上是否有雷同,或雷同之处达到百分之多少,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抄袭”也好,不“抄袭”也好,谁都不比谁高明。

  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其实是“毕业仪式”的一部分。这架非人格化的权力机器只在乎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是否写了论文,是否发了论文,发了多少篇论文,至于论文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创新之处,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等等则不是它所关心的——只要还能凑合,不给人留下话柄,一般进了大学后,几乎没有人因论文质量不高而不能毕业的。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它要求论文的底线是“不抄袭”。然而,所谓“不抄袭”的检测标准则是雷同之处不超过百分之几——近年来,全国很多大学掀起了学术论文检测的高潮,他们采用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将学生的论文与“中国期刊网”资源库中的文章进行比对,相同部分只要达到10%到30%,就将其确定为学术不端。 由此,该检测系统被戏称为“学术论文测谎仪”。其实,这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任何意义,“学术论文测谎仪”在 这一“毕业仪式”中充当的无非就是高科技道具罢了。因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自他们读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被送进了一个慢慢地蚕食和扼杀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系统,等到进入了大学,还能保有这种能力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你要求他们写论文时不抄袭,恐怕最多也只能做到抄袭而不留明显的痕迹,或抄袭而不自知在抄袭的程度罢了。何况,高等院校对他们的要求也仅止于此罢了。

  博尔赫斯的小说《两位国王和两座迷宫》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巴比伦国王为了戏弄来访的阿拉伯国王,把他带进一个迷宫之中,自己偷偷溜走了。阿拉伯国王走了一天,都没有走出迷宫。于是他祈求上天,让他走出迷宫。上天答应了他的请求。阿拉伯国王从迷宫里出来之后并没有抱怨,只对巴比伦国王说:“如果可以,下一次我请您参观我的皇宫里的迷宫”。当巴比伦国王应邀前来,阿拉伯国王立即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送到沙漠深处,再给他松了绑。巴比伦国王面对没有墙、没有门、没有路的沙漠迷宫,找不到任何出路,终于饥渴而死。

  如果说抄袭是一座迷宫的话,“学术论文测谎仪”所能探测得到的只是那些在文字上雷同的,有路径可寻的有形迷宫。事实上,国人所陷入的是一个创造力和思辨力严重缺失——或曰被系统性剥夺——的象沙漠一样无边无际、无路径可寻的无形迷宫。“中国期刊网”上大量存在的没有任何创见的平庸之作的作者与那些被定义为“抄袭”之作的作者其实是半斤八两,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前者只是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出处的非自觉的抄袭罢了。

  有鉴于此,有效治理论文的抄袭,光凭“学术论文测谎仪”之类的技术手段是不会产生什么积极成果的,我们最需要的是寻找走出创造力和思辨力严重缺失之沙漠的道路。至于路在哪里,还是留待各位有心之人与有识之士去探索罢,宕子有心无力,也只能言尽于此了。(宕子)

(责编:刘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