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传出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涉嫌论文抄袭后,又有自称是周森锋同学的网友爆出周森锋在清华的研究生导师刘洪玉教授是个“富豪导师”,年赚千万,还分析“导师刘洪玉只顾赚钱和外出讲课,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广州日报》7月15日报道)
有关29岁市长的舆论高烧依然没有退却,周森锋还没有走出“抄袭门”,其导师又被网友推至舆论的深渊之中。有网友爆料周的导师是搜房网的隐形股东,炮制各种毫无学术水准的排行榜,由此换取赞助费和证书费,至少赚到了5000万元。虽然这些信息还没被证实,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一招一式”,犹如镜子一般客观上反应了高校学术寻租的泛滥。
笔者一次坐火车,碰到一位学土木工程的研究生。他说他们每个研究生能帮导师年赚10万元。他的导师每年收入过百万。和每月工资收入只有几千相比,这绝对是个大数目。研究生变成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导师也早就被称为“老板”,有了一群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导师想不发财都难。至于学生学业和毕业论文只要导师点头,一切不再话下。
并不是说所有高校的导师都有千百万资产,但借着“教授”“博导”等学术头衔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获取经济利益的人确实屡见不鲜。学术头衔不能直接变成生产力,所以以寻租的方式“标价出售”。于是,一大批本应该在高校潜心搞科研的教授纷纷走出校门,投向了商人或者利益集团的怀抱。出卖了自己的学术公信力,甚至把自己的社会良心也一起打包出售。如是,我们看到了,诸如“看病最不难是中国,最不贵也是中国”、“‘钉子户’的个人利益损害了开发商在内的多数人的利益,这也是房价上涨的原因”、“对那些老上访的专业户,至少99%有精神病”……专家教授的雷人话语不胜枚举。不可争辩的是,每一次专家教授的雷人之语,伴随着的都是舆论的唾弃。
当学术商业化,学术地位、学术名声,甚至由此积累起来的人脉都是可以被用来获取物质利益的。如今,教授八面摇唇,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专家教授们匍匐于名利、谄媚于权力、埋没了良知、玷污了学术,为社会表率,树立风尚、楷模的责任感已荡然无存。学术寻租不仅仅是专家教授自身名誉受损,学术良心的沦丧也致使他们成了利益集团用来平息舆论,为戕害公众利益辩护的利器。
前几天,国学大师季羡林仙逝。有人写文章送别“最后一位大师”,更是有人惊呼,“此后再无大师”。季老被尊称为“大师”“泰斗”“国宝”,不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他“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的风范才是被世人敬仰称颂的主因。大师走了,只剩教授专家了。名利对学术的腐蚀、对良知的侵害,使人们难以相信还会有大师。
大批的专家教授被公众质疑,对于学术界,甚至是社会来讲是很可悲的事情!有关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乃至大学副校长都公然抄袭论文的新闻常常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专家教授的权威在公众心中被狠狠的遗弃。学术寻租不可能是常青树,当学术堕落如洪水般泛滥,寻租也就到尽头。届时,学术权威就会如废纸般被公众扔掉。(侯金亮)
(责编:刘宝琴)
- 2009-07-16论文抄袭取消学位天经地义
- 2009-06-24别让抄袭的大学副校长“金蝉脱壳”
- 2009-06-30看“抄袭”决战紫禁之巅
- 2009-07-08官员抄袭,政治失职大于法律责任
- 2009-07-15宽容抄袭是最坏的学术潜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