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吴大观的情怀
www.fjnet.cn?2009-07-22 08:03?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就像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一样,捧读吴大观日记你不能不动容。笔随心走,言为心声,那厚厚56本、洋洋几百万言,字字滚烫,情炽如炬,烤得我们眼眶发热、汗颜涔涔。

  “什么时候拿出你们的产品来献给党?”日记里的这句话是吴大观对党炽热胸怀的袒露。他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一名国民党上尉军官到一位共产主义坚定信仰者和坚强战士的彻底转身。从追随党到忠于党,他对党的深情与时俱进、与日俱增。他追求崇高理想坚贞不渝,对党的理论坚信不疑,履行宗旨坚定不移,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不懈。尽管屡经艰难坎坷,“虽九死其犹未悔”,对党笃诚不变。

  “在那被洋人欺辱的日子,我是亲身经历过的,那是多么难受。一个民族落后了就要受人侮辱”。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是贯穿吴大观一生的三部曲。亲历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洋人的羞辱歧视的吴大观,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把切肤之痛化作救国志、报国情、强国梦。他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航空工业披肝沥胆、殚精竭虑。那一本本日记字字千钧、力透纸背,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叫血荐轩辕、肝脑涂地,什么叫鞠躬尽瘁、尽忠报国!让我们仿佛看到屈原、文天祥、魏源、林则徐、詹天佑、王进喜正列阵走来。

  “我是把有效的时间花在为航空事业而努力求知、出点微薄之力上”。吴大观不是院士,甚至没有申报过院士,但他是多位院士的老师;他之所以被业界人士誉为“奠基人”、“创始人”、“开拓者”、“新中国航空动力之父”,是因为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任航空工业筹备组组长,他的名字与多项“新中国第一”联系在一起,他率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军工知识分子,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筚路蓝缕、含辛茹苦,亲手把装备“中国心”的第一型喷气式发动机战鹰送上了祖国的蓝天。他不仅是实干家,更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他确立了我国航空发动机要打破西方封锁,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之路的发展战略,要求有志者“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眼里看一个”,瞄准国际前沿。退居二线后仍然积极建言献策,秉笔直书、仗义执言。他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注重实证、勇于创新,以“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我死不瞑目”、“不搞出来就把我脑袋挂在门口”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感染和激励着同志们。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冲锋的姿势,一生学习不止、笔耕不辍,66岁以后还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80多岁高龄时学会了上网查询资料。直到去世前的30天,这位93岁高龄、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为0.3的耄耋老人才搁下手中的笔。

  “白吃人民的饭,不为人民办事,心中有愧啊!”这是吴大观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视人民如泰山,心忧天下、情系苍生、感恩社会,从无一己之私利;他连续46年多缴党费,向社会捐缴达30万之多,占一生工资的1/3,自己却淡泊宁静、甘守清贫;他甘为人梯,提携后辈、奖掖才俊向来是不遗余力;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心如明镜、一尘不染,从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不搞学术霸权;他豁达大度、宽以待人、心地澄澈,看到年轻人的工资、住房待遇超过自己而由衷地高兴,即使遇到“文革”中错误批斗自己的人,也只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胸襟如海,蔚为大观,捧读吴大观日记,如聆听一位世纪老人站在人生边缘对我们的忠告。炽热的情怀,铸就了吴大观的精神高度,也观照着我们的灵魂。(刘汉俊)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