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国是论 > 正文
高校不应成“被就业”的替罪羊
www.fjnet.cn?2009-07-24 10:26? 布丁?来源:虎扑篮球:商报    我来说两句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只能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吧。

最近,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表示“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而就业协议书上写的是一个自己从来没听说过的公司,而且还盖了该公司的公章”。在此之后,不少应届毕业生们开始纷纷讲述自己“被就业”的经历。于是,“被就业”成了最新网络热词,高校就业率造假也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

其实就业率造假与注水问题非始于今,但一家小店却能与百名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这就实在有点雷人了———以前,钱钟书的《围城》里曾出现过克雷登大学;如今,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了克雷登小店。

不过,一些高校这种“明火执仗”的“就业”方式,也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网友在极尽揶揄讽刺之余,还质疑高校这种做法是否已经突破了道德与法律底线。面对媒体的质疑以及舆论的强大压力,那些造假者只能噤若寒蝉了。

那么,就业率造假,高校是否是罪魁祸首?我觉得,如果把所有矛头指、所有罪过都归于高校,则显然有失偏颇。高校充其量也只能算“帮凶”———是被我们历史沿袭下来的教育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导向给“逼”出来的。

我们知道,教育主管部门2003年出台规定,高校不能只管扩招不管就业,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在这样的压力下,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只好要求没就业的学生也就业,甚至出现了个别“被就业”的情况。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与市场办学规律的相悖已经埋下矛盾的伏笔,而当面对于那些明显的造假数据,主管部门不是不知道,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更多时候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社会层面上看,现在每个学生、每个家长,他们大多数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就业导向上———考公务员、进大企业。虽然每个人现在都在喊,让大学生到基层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教育政策中如何支持自主创业,如何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却都停留在表层上。笔者以为,这种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也是导致今天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