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被就业”一词迅速蹿红网络,事情缘起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冬冬以“酱里合酱”的网名,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发帖,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与西安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连这家公司听都没听说过。(人民日报 7月27日)
应该说,赵冬冬的“被就业”遭遇还不算是最惨的的,相比较而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王伊等20名2009届毕业生算是吃透了“被就业”的苦头:他们因为未签订“就业协议书”,未能领到毕业证书。(据中国青年报7月28日报道)
和朋友聊起“被就业”这一话题,一位家里开培训学校的朋友直骂我我“少见多怪”,说这样的事很多年前就有了,她男朋友的“协议书”盖的就是她们家培训学校的章子,否则就可能毕不了业,因为协议书没用人单位的盖章就会拖学校就业率的后腿。并且有些毕业生因为“完不成任务”,自己花钱私刻一个“莫须有”的公司印章,以此换取毕业证书。
作为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竟然成为毕业生莫名其妙“被就业”的工具,不禁让人好气又好笑:气的是毕业形势那么严峻,学校竟然欺上瞒下;笑的是为了让学生交一份“假协议”,竟然还名正言顺地扣发毕业证。笔者想问学校,万一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真的找到协议中的单位要求就业,学校和单位该怎么办?收还是不收?但有应届毕业的朋友告诉我:事实上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毕业生手中根本就没有“三方协议”其中“毕业生保存”的那一份,也许是学校一片“好心”代为保管了。
这些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今年全球经济走入颓势,更是雪上加霜。就业难已经凸显成为当下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温总理特地将其放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重要性和急迫性可想而知。
就在7月24日,人保部相关负责人在2009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至7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中国网 7月24日)这一通报无疑让无数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民众宽慰了不少。而“被就业”在网络蹿红以及在媒体的调查证实之下,民众愕然:这组数据能挤出多少水份?
或许“被就业”只是一些个案,或许也还有更多“不能说的秘密”,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于国家、于社会,还是于家庭、于应届毕业生本身都该对真实的就业率有知情权,采取“被就业”手段提高学校就业率的高校无疑是在公众面前耍了一记花枪,严重点扣上“欺上瞒下”的帽子也不冤枉。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生产物件的流水线工厂,不能走完了程序就拉倒。况且现在工厂生产的产品还有跟踪服务、售后调查,而高校却随随便便就为毕业生贴上“已售”的标签,“学生一迎一送,一届大学生就培养好了”,这显然对社会这个人才消费的“大客户”是极不负责任的。
“被就业”给我们提了个醒:“被就业”是一场不负责任高校上演的独角丑剧,社会不应被一些高校所公布的高就业率数据所蒙蔽,更应该趁早把它们赶下舞台。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应届生就业难的问题在社会上下的齐心协力下尽管稍有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松懈。而高校面对就业难问题更不能用“被就业”这种手段来急着撂挑子,持续跟踪自己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就业情况才是毕业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时言平)
(责编:刘宝琴)
- 2009-07-28 《麦兜响当当》,麦兜没有被就业
- 2009-07-29“被就业”问题怎可一笔轻轻带过
- 2009-07-29教育部何故为“被就业”现象护短
- 2009-07-21“被就业”不该有质疑无回应
- 2009-07-18被就业
- 2009-07-18“被就业”一词流行的背后
- 2009-07-27“被就业”不过是数字游戏的一种
- 2009-07-21由"被自杀"到"被就业"的中国式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