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关心大学生村官口惠也要实至
www.fjnet.cn?2009-08-06 08:17?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由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调查队,近日分成10多个小组,前往永康、遂昌、临安等10多个县市,对100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大学生村官考虑改行。编制、待遇、工作环境等,是困扰大学生村官的主要问题。( 8月4日《今日早报》)

  事实上,这种问题此前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海南是我国率先启动大学生下乡的省份,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制度保障上的不足,现在大学生村官工作陷于停滞;从1999年到2007年,四川省先后选聘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中途流失率竟高达70%以上。

  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它不仅能锻炼大学生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储备人才,也能缓解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但好的政策还需要好的配套举措。

  近年来国家积极提倡大学生下乡,各地都在积极跟进。虽然许多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出路都有承诺,但由于方方面面制约,许多承诺难以兑现。目前,大学生村官的收入多为“补贴”性质,且数量有限,与大学生收入期望值差距较大;许多基层行政事业编制早已人满为患,进入的机会微乎其微;对于考研加分类进修优惠,许多人也兴趣不大,因为即便如愿考上了,两三年后的就业依然是个难题。

  目前,困扰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主要有待遇、编制、未来出路等。大学生村官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人事、财政、就业与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但在具体操作上,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战,难成合力;或者看似大家都管但谁也不管,甚至到最后许多担子和压力都撂给了牵头部门。

  据了解,北京市2006年选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3年服务期限将满,北京市人事、劳动就业、工会等部门、组织未雨绸缪,积极为村官们谋划出路,共提供7个“出口”,各种岗位不少于3000个。北京市多部门联动,关心帮助村官的做法,值得各地效仿和推广。

  要想真正发挥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前提条件是让他们下得去、干得好。只有完善管理、保障机制,多给他们一些些实实在在的关心,才能保证其安心工作,也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服务“三农”队伍中来。(刘道彩)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