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荥阳出台措施,要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对媒体宣布,要开展“全民慈善”,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河南商报8月11日报道)
一个本是荥阳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各界发出的慈善倡议,却被荥阳的领导大包大揽,升级为政府红头文件来强制推行,虽然执行起来效果显著,很快就形成了“全民慈善”的氛围,但在这种权力主导下的全民运动,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导决心大,群众干劲足就能体现其真实社会价值的。而这种运动最终能持续多久,同样要打一个问号!
并非不理解荥阳市领导打造“慈善城市”的用心良苦,但如此大动干戈,有没有考虑过社会成本?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1000多个慈善组织设置在各级行政机构,由这些部门的正职兼任负责人。这些单位的一把手在身兼两职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平衡?恐怕谁都能明白,在上有所好的政治形势下,下必甚焉在所难免,下属只能是花一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为慈善活动服务了,影响正常工作在所难免。这倒更象是把政绩当任务指标摊派给了各级政府官员。
荥阳市的这种“全民慈善”运动,是公权力在对政绩的追求下,显示出的一种对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凡事不搞群众运动不足以体现领导的重视,不发红头文件不足以显示政府的权威。只有在轰轰烈烈的造势氛围下,政策才能落的实,效率才能提的高,只有在下任务,定指标的前提下,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但是,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慈善事业需要达到的境界吗?慈善的本质是“非官方”,慈善社会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民众文化与道德的提高,依赖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政府要做的是去宣传,去引导,为民间慈善组织提供政策支持。而“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的措施倒更象是一出政府搭台,慈善唱戏,最终还是为了求来政绩的秀场。
“慈善城市”不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慈善天然是民间的事情,应该由私人或民间组织来做。政府并不适合做慈善,因为政府做事要用纳税人的钱,如果政府投身慈善活动,本质上应属改善民生的福利政策,而非慈善。民间慈善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在经济生活富裕前提下不断培养与演练的过程,越想把慈善事业办得“官模官样”,就越发办不好,这样只能使慈善机构沾染上衙门习气,既损害了慈善的本来面目,又会增加公权部门的腐败空间。只有让政治的归政治,慈善的归慈善,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万光武)
(责编:李艳)
- 2009-08-12政府越俎代庖办慈善会害了慈善
- 2009-08-11发展慈善靠良知不可能靠“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