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广东商学院教授江冰昨日做客“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以一位“80后”女孩的父亲和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总结“80后”的诸多特点:“80后”的早晨是由中午开始的,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破事”组成的,对人最坏的评价是“闷”,对人最好的评价是“闷骚”等等。此外,他还在演说中提到了“80后”有六怕,其中之一是“可以没德性,但怕没个性”。(8月16日羊城晚报)
用“语不惊人誓不休”来评价江教授的演讲,或许并不为过。否则,便不会有众多媒体对其演说加以报道。但遗憾的是,从凤凰网网友们跟贴反映看,公众对其研究成果并不认同,甚至深感不以为然。
作为一位“80后”女孩的父亲,江教授确实有资格对“80后”们“说三道四”,但如果就此以偏盖全,得出“80后”们“早晨是由中午开始的、世界是由“破事”组成的、对人最坏的评价是‘闷’,对人最好的评价是‘闷骚’”等结论,则未免给人以“长不大的一代”、“垮了的一代”之感,有哗众取宠和误导公众之嫌。
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命的自然延续,“80后”与之前的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也不存在着所谓的“一代人和另外一代人”的问题。现在江教授动辄给“80后”们扣上这么多的“帽子”,不仅不公平而且也显得十分荒唐。
比如,江教授说“80后”的早晨是由中午开始的,而事实上“80后”同样是眼下愈演愈烈的“学生负担过重”、“想睡个好觉都成了奢求”的牺牲品。他们在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后,又遇上了就业难的社会大环境,活得并不轻松。现在江教授轻松地给他们扣上一顶“早晨由中午开始”的帽子,结论从何而来?莫非“80后”们人人都在颓废,人人都有老可啃?
至于所谓的“‘80后’的世界是由“破事”组成的、对人最坏的评价是‘闷’,对人最好的评价是‘闷骚’”的研究结论,则更叫人莫名其妙。难道他们真的象江教授所讲的如此轻佻浮躁和是非不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80后”们或许非常自我,强调个性独立,甚至有些自命不凡,但他们同时也成熟理性、爱憎分明,特别是并不缺乏担当。
去年,“80后”们在“西藏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和“5?12汶川大地震”三件公共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承担和爱国表现,全国人民有目共睹。海外媒体在观察了四川地震灾害后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在震中,他们是把“生机留给学生、死亡留给自己”的老师;在震后,他们是趟过湍急的河流通报险情的勇者;在营救中,他们又是组织有序、冲锋在前的志愿者。他们以自己在四川地震灾害中的表现,赢得了胡锦涛主席“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的高度赞誉。而金晶在藏独分子面前顽强守护奥运火炬,则足以让带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心虚害怕,让一小撮甚嚣尘上的“藏独”分子胆战心惊,也让我们看到了“80后”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
当然,不可否认,“80后”作为出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90年代,成熟在中国加入WTO的21世纪初期的新生代。他们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数代人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与上一代相比,他们显得不够顺从,或许还比较冲动和单纯,年龄的限制也决定着他们目前还只是处在社会舞台的边缘。但如果就此得出他们“早晨是由中午开始的、世界是由“破事”组成的、对人最坏的评价是‘闷’,对人最好的评价是‘闷骚’”等论断,则是一种产生于错误思想基础上“建构”出来的错误判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数的中外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这种上一代否定下一代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上一代不能只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建构”臆断下一代,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与时俱进、因时应变,用理性开放的心态和乐观的取向来观察他们,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历史同样也将证明,现在尚处社会舞台边缘的“80后”,将是更具智慧与创新能力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10年、20年后,他们也终将站在中国的潮头浪尖,承担起中国快速发展、一直向前发展的历史重任。(罗宜福)
(责编:刘宝琴)
- 2009-07-04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 2009-08-04“80后”创业,势头良好潜力无限
- 2009-08-17融入80后,说教之外还需身教
- 2009-07-2180后女孩何以能骗卖40多套经适房
- 2009-06-23对80后市长应该有怎样的社会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