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新闻,深感震撼。《新快报》17日报道“仅广州一地,整治行动从前日晚一直持续到昨日凌晨3时多,行动共查处涉酒驾驶违法行为101宗,其中酒后85宗,醉酒16宗”。16日《新京报》言“北京餐饮娱乐地区将受到全天候监控,一经发现酒驾司机,将快事快办,不留情面”;《广州日报》标题便是“广东严查酒后驾驶一夜拘留78人”;“南京‘百日禁酒风暴'拘留114名酒后驾车者”、“贵州:酒后驾车实行零容忍”......一个个显眼的标题让公众感受到了这场风暴的强烈,专项治理酒后驾车的行动实在风生水起,不叹不行。
当酒后驾驶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之后,一项针对性的治理显示了久违的高效率。用雷厉风行言之当不为过,我们看到了整治的决心和政策的贯彻力。一段时间里酒后的驾驶者估计会有所忌惮和收敛了,但恐怕也只是一段时间而已。笔者看来这样的治理极其类似刚刚过去的“莫拉克”——迅速、猛烈、短暂,风暴后的一切一如之前的平静。
治理酒后驾车想必是不能寄希望于一时兴起的专项治理的,深层次的,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具有根治意义的措施。思考醉驾的根源,嗜酒如命不顾后果的酒徒当然是少数。更多的时候,开车之前所喝的酒是被别人“灌下去”的。这种“灌”,不带有绝对强制性却是隐性的胁迫。“灌”的典型形式就是劝酒——华夏千年的宴会“精粹”。许多人看来劝酒代表情意,代表热情,不喝看不起人,不喝不给面子,不喝不够兄弟。国人宴会上的思维很是奇怪,一切的情谊都是建立在喝了所敬的酒之上。如此低智的思考方式却沿袭了千年,并成为所谓宴会文化的一部分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时下酒后驾车很多时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这种不得已的往往是劝酒的缘故。敬酒者不顾全然他人的安危,用所谓热情让客人带着满口酒气上路,如此行为参杂太多漠视生命的成分。我始终认为劝酒是一种陋俗,强迫别人喝酒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国人总是习惯单向思维,强加自己的意志于他人之上,殊不知这种简单的热情有时是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寄托情谊的酒杯现实中充当的往往是夺命杀手的角色,我们热情洋溢、自得其乐地敬酒实际上做的只是一件损人性命的傻事,做了却不自觉,只当是自己的心意表露得坦白无疑。强势的胁迫会引起刚性的反弹,更可怕的是诸如劝酒之类的隐性胁迫。不用强制力,只是酒桌的话语就达到了让人不得不喝的效果,如此便是一种更高明的胁迫。致命的是,这种胁迫让我们对生命的警觉消于无形。
嗜酒的民族很多,像我们这样热衷劝酒的想必别无二家。联想到俄罗斯民族,他们更加嗜酒如命,却也没有强迫喝酒的习惯,酒杯总是被自己倒满自己饮尽。所谓情谊或者热情大可以通过一种更温和和理性的形式表达,劝酒这类的畸形方式是时候退出我们的餐桌了。不会劝酒的国人不是丢失了热情,而是找回了对生命的尊重,因为很多时候觥筹交错之后是要开车回家的。(然玉)
(责编:李艳)
- 2009-08-18看中国酒桌社交的江湖式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