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时言平 > 正文
"忘却的纪念"是种"吃人的麻木"
www.fjnet.cn?2009-08-21 08:19?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作品因被指生涩难懂当成“鸡肋”被大量删除出课本(见8月11日央视网),曾经诞生《阿Q正传》的故居也要被拆迁(见8月20日 中国青年报),鲁迅先生目前的遭遇唯有用“惨淡”来形容最为合适不过。如果先生泉下有知,这位“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斗士面对后辈这些举动不知做何感想:是拍案而起大骂“混账”?还是用当下年轻人很潮的一句话——“偶很无语!”来表达?

  前前后后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遭遇已经不是偶然的了,但后辈竞到了拿被称之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开刀,让人觉得这速度会不会太快了点?毕竟在中国历史上,鲁迅可是“重量级”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笔者以为这和当下文化中“吃人的麻木”和“吃人的无知”有着莫大的关系。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制造炒红了许许多多的“畅销书”,但却未能制造脍炙人口且能够薪火相传的作品;尽管有很多“史上最牛”,但又有多少作品能有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一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鲁迅等人的作品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甚至怀疑这些“像投枪”、“像匕首”一样的文字“锋芒太过”,已经不再适合这个和平的年代。难不成真是“盛世之下无华章”?

  如果说中国的文化界在堕落,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也确实还有一批懂文化、爱文化、保护中国文化的“义士”们在勉励维持。用“惨淡经营”来形容当下的现状,也许会比较合适。到底是上了电视才是学者还是因为学者才上了电视,谁都弄不清楚。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们的一句顺口溜就让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出局,笔者不禁感叹:“当下的教育的人性化,学生的幸福。”这也让笔者不禁怀疑,比鲁迅先生作品还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是否有朝一日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呢?

  现在因为我们的无知,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剔出了教材,换上了一些人所谓的“与时俱进”的作品,将来后代子孙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一代呢?笔者窃以为,大可不必以“时代”的借口把一些有争议的或者比这些大师们差很多的东西换掉,目的只是为了在后辈的教材上打上我辈的烙印,别被前一辈的鲁迅等人抢了风头。当我们的后辈询问我们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怎么没了时,难道我们告诉他们:因为要开发商品楼,拆迁了?

  我仿佛听到这些无价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在呻吟,仿佛看到在鲁迅故居被拆迁后所盖的商品楼前立一尊鲁迅先生的雕像或者划更多的地盘建一个“阿Q公园”的滑稽喜剧。教材里多占一页纸、城市中名人故居故居多占一块土地,与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孰轻孰重?早已习惯精打细算的当代人,难道还算不明白吗?(时言平)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