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韩寒不等于80后
www.fjnet.cn?2009-08-25 10:13?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可爱淘声称自己喜欢韩寒,而来自红网的一位时评作者不禁作了个奇妙的假设——“这里不妨做一下大胆地假设,如果可爱淘说自己喜欢中国的鲁迅,那么中国的80后、90后读者还会去买她的书吗?”这样一句天真而肆无忌惮的话,好像整理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看似一定会发生的事实,但笔者不禁毛骨悚然,试问这样一种提法是在用鲁迅抬高韩寒呢,还是在用韩寒来恭维鲁迅呢?  

  “80后”这词,俨然已成快被韩寒垄断了的词汇。而韩寒这个80后是对抗鲁迅这样老式文人的宠臣代表。  

  80后与传统文坛之争又再次让笔者警觉起来。  

  如果提到韩寒而不提到“80后”,对部分青年人来说是一个残酷的笑话;如果提到“韩白之争”而不提到“80后”与“80前”的水火不容,对某些自以为头脑清楚的大众来说,是出了类似精神病般的逻辑问题。  

  总而言之,韩寒代表了“80后”,韩寒与传统文坛口诛笔伐代表了几乎所有“80后”与“80前”在文化写作以及人生哲学上的南辕北辙,天上人间。  

  以“80”这样一个数字化的形式为界限,媒体浩浩荡荡的制造了当今文坛新老两代作家之争的“繁盛”局面。“势不两立”,“冲突与鄙夷”,“文人相轻”,所有大众听得懂的词汇满天散花似的造就了一个“中国文坛”,如果国外媒体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坛现状,那么也许这些词汇就当够了。 

  我的观点只是:第一,韩寒代表不了80后。无论从其文字创作的形式与内容还是稍有思考的读者来说,他少年成名的东西更像一种青春期的摇头丸,药性带来了短暂的刺激性愉悦,绝然不能长久,对于某些青年读者来说他像“圣经”,那可能更多意味着青年们已丧失了某种阅读文学的赏鉴能力,他们已然没有时间和情绪去进入文学,时代的浮躁注定了这种命运。而80后的更真实和更多丰富的东西,被韩寒一人给淹没而消失在大众面前,80后的赏鉴能力和自我思考甚至看待文学,以及创作文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第二,韩寒与几个老作家的口角之争不能这样夸大其词的作为一件文化事件,即“韩寒与传统文坛势不两立”的说法本身有失偏颇。韩寒属于80后,但不能代表他们,白烨等也只能代表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观点,他们代表不了作协,更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坛,80后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人口集体啊,而中国传统文坛又是一个蕴含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宝藏的伟大词汇啊,试问,这几个薄薄的文人在担当这样厚重的词汇时,心里不会觉得心虚和愧疚吗?我想,这是一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第三,韩寒与所谓的中国文坛被媒体大大的玩了一把,而中国媒体之所以这样,仅仅表明了中国当下真正作家以及真正的文化氛围的严重缺乏。正如朱大可所言,当下的文化垃圾太强盛太泛滥,人们在文化汲取方面已经严重阳痿了。文化记者需要有料可报,需要有事件可制造,而那些正版的质量上好的“料”,在中国当下文坛里竟已聊聊无几,除了抓住与文化有关的噱头以外,文化记者几乎无事可做。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媒体理应助长一种浓厚纯正的文化氛围,给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作品和作者,可是却相反,他们成了把文化推向娱乐至死的刽子手。俨然,韩寒更像一个娱乐明星,所谓“韩白之争”更像一条娱乐新闻。  

  不是所有的80后都会看韩寒的作品,不是所有虎扑篮球:韩寒的言论都被不打折扣的标上了80后的印记,“80”这个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也没有胆量划分一切,我们与前辈,与人类的祖祖辈辈,在很多跟“人”跟“美”有关的感受上,是相通而相互感动的,所以老一辈的作家不一定就不能接受新一代作家们尚且不太成熟的作品,以及更为新潮的思想;而“潮”着的年轻人们,对于已然作古的文学作品,是很能够喜欢并找到共通之处的。  

  虎扑篮球:文学,除了口角和个性使然,没有真正的冲突,亦没有真正的矛盾,我想,只要媒体不再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安,放过韩寒,别再把韩寒当回事!(史凤玲)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