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王传涛 > 正文
“七夕”不能唯西方元素亦步亦趋
www.fjnet.cn?2009-08-27 16:34?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8月26日是“中国情人节”——七夕,又称为“东方情人节”。近日,记者走访武汉各大百货、花店发现:相比2月的西方“情人节”,这个节过得比较冷,“七夕”的痕迹几乎没有。(8月26日《长江日报》)在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广场上,一小伙子手持玫瑰和女友沉浸在浪漫之中。“七夕”临近,山东临沂玫瑰花热销。(8月26日中新网)

  我国有两个情人节,这的确是一件饶有风趣的事儿,情侣们不仅有理由享受到更多的温馨和甜蜜,商家们也可以大作文章,搞搞促销。但是,两相比较之下,却发现“东方情人节”根本无法与“西方情人节”抗衡,即便有些商家搞了些“情人节”的活动,也逃脱不出玫瑰花、巧克力的情调,几乎没有传统元素可言。

  不能否认,到现在为止,许多专家仍然不同意将七夕节定为“中国情人节”,认为“七夕与爱情无关”,但至少在坊间,“中国情人节”却一直保持着愈演愈烈之势。这种趋势开始于1993年,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提出了“何不搞一个中国的‘情人节’的建议。于是乎,鲁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换成了“世上本没有节,过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节”。

  在笔者看来,既然坊间之势不可逆、民意不可违,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过一个“东方情人节”。但是又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究竟这个“东方情人节”该如何过?按现在的发展趋势,坊间过的“东方情人节”正在走向完全的西化,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模仿着“2.14”情人节,可谓“亦步亦趋”。这当然得需要来自官方和学界的正名,更得需要社会各界的文化宣传和造势。

  “东方情人节”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只不过坊间仍然没有习惯于这些“土特产”罢了。西方的确有玫瑰花、香水、钻戒等代表着浪漫节日特色的象征品,但这并不能代表我国节日就“相形见绌”。七夕节至少有“着汉服”、“绣荷包”、“抛绣球”、“种生求子”等过节方式,再加上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七夕形式,如浙江一代的“鹊桥会”、广东一代的“七娘会”,“东方情人节”的文化内涵及过节形式不可谓不多。如果对这些过节形式、文化特色加以宣传,完全可以让“东方情人节”摆脱西方元素而具备自己的特色。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是,反观现在七夕节的过节现状,是几无本土色彩可言——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脱离民众的土壤,不客气的说,以西方元素为主的“东方情人节”至多算“徒有虚名”。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所确立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在此原则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好发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去占领自己的文化市场,而不能再让“东方情人节”为西方元素开疆扩土。(济北小生)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