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有位90岁的李姓太婆,为了养活72岁的瘫痪养女,16年来一直摆摊谋生。当地城管直言,我们不忍心去管。李婆婆也说,城管队长还“暗中”帮她。
李婆婆和女儿在一起
李婆婆正在摆摊。
看到这里,大家都能猜到,其实此文不仅是要表扬城管,也是关注无依无靠的李婆婆。但与直接拿太婆练摊开篇相比,拿城管说事显然更具传播效率。为何说城管不忍心“管”执法对象更具同情效应,因为这有一个情感预设的问题,是借用了社会心理对城管的惯性负面判断,当在大众心中显得有些粗暴的执法群体,都能为李婆婆的遭遇动容,这就无形中增强了事例的说服力和感染性。
这么说,不是拿城管开玩笑,而是真心向其致敬。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相信看了新闻的配图,很多人都会辛酸喟叹。但在感慨之余,我们也想问问,城管都不忍心“管”的太婆,救济该由谁来管?当然,后一个“管”字,不是强硬执法而是完善保障、救济优抚之意。
很多网友跟帖说,这位90岁的老母亲深深感动了我。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易地而处的真切感受。街边九旬老妪,十数载的挣扎求生,更具生活感染力。也幸好这是个可以作为我们老奶奶的垂垂老矣的当事人,若是个小孩,很难说不会受到“苦难美学”的礼赞——就如曾被誉为最美环卫工的成都12岁的小姑娘。可是对苦难的赞歌遮蔽了现实的残酷。比如这样的学龄孩子的受教育权以及与同龄孩子一样的生活的权利,是如何丧失的,又该向谁去申请救济?
在九旬太婆摆摊的故事里,这种问题更为急迫。一个连城管都不忍执法的老太太,难道只能这样“自食其力”?
回到原点,发现还是城乡二元户籍模式的制度性悲哀。有网友探求详细地址,想略尽绵薄。但这份善意马上被更多的嘲讽消解。大家知道,这只是个有幸见诸报端的例子,若真有心,会发现身边诸如此类的亟待援手的困难个体,不胜枚举。而个人之力,始终有限。显然,城管都不忍心“管”的太婆,只能由政府来管,由制度来管。
当然,这不是说民间的慈善救济力量就可以忽视。而是说这股善意要发挥最大价值,也需要一个组织精良的民间慈善团体和机构,协调运作。也只有团体和制度的力量,才能将恻隐之心和良善之举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出最大潜能。
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制度衔接问题”。这是个好的承诺,我们不妨以武汉太婆练摊新闻,作为一个基本的坐标原点。以此在横向现实诉求和纵向政策救济上找准施救的对应点,发挥精准的救济效应,释放最大的政策善意。(李晓亮)
下一页:可怜的不止是九旬老太
- 2009-08-10社保法“三审搁浅”的细节应公之于众
- 2009-08-10“分歧太大”恰是加快社保立法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