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出生缺陷的医学外话题
www.fjnet.cn?2009-09-14 09:03?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9月12日是我国“预防出生缺陷日”,这一日期确定于2006年,它诚然表明国家对新生儿健康的人道关怀和责任,也未尝不表示出生缺陷在我国的严重程度,事实上,中国现在仍然是世界出生缺陷率高发地区之一。

  情况并未因重视而立即得到缓解,这可以理解,但或许无法减轻担忧。北京市卫生局9月10日发布的报告称,该市出生缺陷总发生率12年来上升近一倍。《海峡都市报》报道,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亦有相同趋势。我从百度搜索到,四川、广西、山东烟台也面临同样问题。

  出生缺陷,从终点来看,无疑是一个医学问题。我国目前控制出生缺陷率的重点也在医学领域,为此设立有三级干预工程:一级是指婚前检查等项目,是为了避免怀上缺陷儿;二级是孕期措施,是为了减少缺陷儿出生;三级是出生后的及时治疗。

  目前年轻夫妇对生育的重视,实在不用我在这里描述,我也相信医学检测的手段和水平应该不会过于落后,至少与自己纵向比较有了大幅度提升。出生缺陷率在医学昌明和个人重视的背景下节节攀升,这真是个让人奇怪的悖论。并且在我国,在孕父母选择不让缺陷婴儿降临人世,几乎不存在伦理上的争论,相反无论国家政策还是社会意见,是在相当程度上认可和鼓励的,否则出生缺陷率可能更高。

  我注意到,在分析出生缺陷率上升的原因时,卫生部门监测水平提高均被视为一个积极因素,这或许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一些卫生工作人员和专家将之归结为婚检由国家强制变为个人自愿,并且指出婚检率下降与出生缺陷率上升存在比例关系。但我想,比例关系不一定表示因果关系,婚检率虽在下降,孕检率应当没有降下来,恢复强制婚检,未必能降低出生缺陷率。另外,遗传、高龄生育等医学领域内的原因也被提及。

  还有一些原因是医学无法单独解决的,医学人士在谈到这些时都比较笼统,例如环境污染、生活环境中的辐射、食品污染等。目前基本的认识是,出生缺陷率上升肯定与这些因素有关,但相关性到底如何,似乎还缺乏实证性的研究。现在的状况是,一个家庭生下缺陷儿童,除了从自身找原因,就是抱怨医院检测的马虎和疏漏,为此诉诸法庭的不乏其例。至于环境和食品污染等因素,几乎遥远得无从谈起。

  环境和食品污染,大概没有人说我们目前的情况不够糟糕,人们也普遍意识到污染与个人健康恶化存在联系。但除了直接相关人,例如湖南浏阳的镉污染、陕西凤翔的儿童血铅超标,普通人很难将自己的病患与这些因素挂钩,更遑论进行相关追讨和索赔。如果不是因为婴幼儿只吃奶粉,我看成年结石患者永远不会怀疑牛奶有毒。

  环境与健康之间的问题,不单纯是医学问题。但环境污染与具体病患间的相关性,医学人士应有研究的必要,不必背负非医学的压力而顾虑重重。我在网上搜索到一种说法,是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的,说在山西煤矿矿区居住的育龄产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类似这样的分析研究,能不能更加广泛和深入呢?

  企业责任,地方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和模式,怎样考虑人的健康,是医学外的问题。一边讲以人为本,一边在医学上投入,一边却上马污染项目;一边捐建希望小学,一边却任由自己的产品充当儿童健康杀手,这不是很精神分裂吗?(刘林德)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