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19日,武汉市文联、《芳草》大型文学双月刊、湖北大学与新浪文化读书频道在武汉当地联合举办了“荆楚文化 武汉论战”大型论战活动。
作家、诗人和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表达了他们对武汉城市精神气质的观点。其中,“大众和江湖气”、“世俗生活的典范”、“码头性格”、“豪气、俗(世俗)气、土气”、“不认同精英文化”、“充满现实主义的城市”成为对武汉人和武汉城市气质的一种常见的描述和认知。这样的认识也延伸到了对于武汉的发展状态的讨论当中,部分发言者以此得出了“改革步伐较慢”、“不上不下、满足现状”、“没有追求、没有抱负”等结论性认识。
应当说,这种对武汉发展的分析路向不是今天才有,这些对武汉的描述也并不新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很多的讨论和评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从武汉的地域特色、武汉人的性格、武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来剖析甚至反思发展现状的模式。尽管其中不乏“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判断,但在对武汉发展不够的反思背景下,所谓“最市民化的城市”,所谓“码头文化”导致的“醒得早、起的晚”、“一锤子买卖”等被很多人当作直接导致武汉发展不够的一个重要因素来总结。
谈及武汉的气质和性格,一个首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去认定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并且,它是否是一个城市发展状态的决定因素?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市民化的城市”,“世俗生活的的典范”对于武汉,很多时候是被当作一个贬义词来使用的,它都暗含着不够精细,不够优雅,不够文明,不够高端,过于随便,缺乏品位的判断和认知。它经常性被提及,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醒武汉应当为此羞愧,为此担忧和反思。
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哪一个城市,都由众多普通市民组成,都必然要呈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即便是再发达、文明程度再高的国际大都市,精英和高端生活都只存在于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气质、品格绝不直接等同于市民生活面貌,每一个城市都是世俗的城市,都是市民化的城市,日常的生活状态现实存在,而且都必须被承认、被尊重,而非成为“城市污名化”的缘由。
每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品格都是一个长期累积和塑造的过程,有其长期性和稳固性,并非短时间建立或突变而成。武汉具有怎样的气质和品格,或许有多方面的看法,我们也未必能为它下一个完整的定论。但如果我们将其认定为一个制约了武汉改革和发展脚步的重要原因甚至决定性因素,那么其中的问题就在于,武汉历史上那些发展迅速甚至成为全国的改革先行者的时期,武汉的城市气质又是什么?又在怎样发挥作用?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看,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不确立制度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把它的发展状态建立在城市气质和品格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在虎扑篮球:城市气质和品格的讨论中,我们要反对的,就是把城市的问题直接归结为市民的毛病,并以此形成对市民生活的蔑视,让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成为批判的对象。(李琼)
(责编:刘宝琴)
- 2009-09-24“智慧城市”给我们的启发
- 2009-09-21成全更多失而复得的城市小温馨
- 2009-09-08“快女”是政府推销城市的新名片么
- 2009-08-27城市变“色”不能来回折腾
- 2009-08-25城市“剩女”害倒一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