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让透明机制遏制景区门票“一路高歌”
www.fjnet.cn?2009-10-10 11:31? 刘文宁?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尽管国庆节前一些景区门票上涨引来众说纷纭,但从媒体报道看,著名风景区内依然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18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698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9%,近年来风景名胜区平均每年旅游总收入约330多亿元。

在这个“旅游总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是游人掏钱买的门票。而近年来,不少景区门票的“涨声一片”、“一路高歌”屡屡引来公众质疑。

生气而又无奈的百姓看出些门道:一方是国家发改委禁涨令不断,它让一些景区不敢过于肆无忌惮,但有时也显出几分鞭长莫及,毕竟门票定价权在地方;另一方是诸多国家级风景区,涨价的积极性高涨,都能拿出“名正言顺”的理由——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建设债务、控制游客流量,且大多也走了“正当程序”,如听证等;再一方,无奈的百姓只剩下对正义与公道的坚守——国家级风景名胜不是谁的私家花园,也不是某地区的摇钱树,它们是公共资源,具有公益属性,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有权站在这样的风景名胜区内,仰望蓝天,享受阳光打在脸上的惬意。

那么,如何遏制某些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借着“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强势姿态来敛财的冲动?

不久前媒体披露的一些数字让某些景区的面子很不好看。据报道,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的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人们自然要追问:其余的钱哪儿去了?打着“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建设债务、控制游客流量”等旗号,拿着老祖宗留下的、本属全体公民共享的名胜古迹,肥了地方财政或小群体,这事抬不到桌面上来,说白了,很不光彩。

由此推及开来,如果所有的国家级甚至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律定时公布景区门票支出明细,也许是遏制景区门票“一路高歌”的一剂良药。如果门票收入中确有大部分用于景区维护,那么,公众会抱以理解,景区也不必枉担个“不清不白”的名声;如果大笔收入用于人头支出,甚至“事业性支出占到40%左右”,那么这样的景区就有必要给公众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了,千万别效仿某些企业,一边向国家哭穷,领着巨额补贴,一边自己尽享高薪高福利;如果相当比例的收入上缴地方财政,那么,有关方面就有必要解释清楚,其合理性何在。

在这里,我们不做任何预设,只要求以一个透明公开的门票支出账目为起步,接下来的事情才好进一步讨论,也才能检验出涨价的真实动因。让数字说话,让透明公开的门票支出账目说话,明明白白告诉公众,从他们口袋里掏来的门票钱都花在哪儿了,花得是不是名正言顺。也许,这一招有望撬动景区管理机制的改革。

不是对个别地方政府不放心,而是近年的实践结果摆在眼前:现行的机制给了某些人可钻的空子,到了该改进的时候。而不少国家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如对于国家公园等重要风景名胜,由国家财政补贴,低价甚至免费向公众开放。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广大百姓日益希望政府能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百姓享受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