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并非财政预算的全部,其实项目预算的数额更加庞大,而且变数多端,这一块是贪腐等弊病的高发领域
原题:广州公开预算吁求公共财政制度变革
广州市财政局近日公开了市本级的部门预算,公众可以上网查阅114个政府单位2009年的收支计划。这个举动在全国范围内极其少见,据悉与志愿者团体要求信息公开的民间推动有关,当然也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才得以实现。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解释了此番破例的动机,即:改变那种拒绝外界了解财政工作的传统观念,尽量让财政工作透明化。内部人士乐观估计这种公开能够持续。
对照妨碍预算公开的种种阻力,广州的做法打破了政府长期坚持的保守看法。事实上,预算对公众开放后,所谓的国家机密并没有受到伤害。而在绝大多数时候,保护国家秘密成为遮蔽预算的堂皇托辞。经由广州市财政局的努力,预算不能公开的一般理由无法成立。再从舆论的热烈态度看,公布预算满足了纳税人的期待,同样证明那种预算不必公开的说法有多么荒谬。
循着难得一见的财政安排,预算报告即刻成为社会监督的凭据。这方面的价值被充分阐释,无需赘言。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监督成为现实,从而令赞美不仅仅停留在对财政局勇气的歌颂上?具体来说,需要启用相应的制度,负责对预算答疑解惑,在民众与政府之间建立互动通道。假如现有的制度不足以满足需求,怎样改善才能避免产生一个单向度的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展示的是财政投放的方向及其比例,它并不回答预算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疑问。114个部门获得财政配额,一旦公之于众,必定受到民众和舆论的审查。遗憾的是,公众的真实意见已经无法输入预算形成的过程。预算经过人大审议通过,也就是说人大已在程序上完成了审核的义务。即便广州市政府勇气可嘉,可公布部门预算之举,仍然近似一种礼仪式的活动。
此外,部门预算并非财政预算的全部,其实项目预算的数额更加庞大,而且变数多端,这一块是贪腐等弊病的高发领域。政府不公布预算,除了预算本身制作粗糙羞于示人外,项目预算中所忌讳的隐情更是主要原因。部门预算说明了财政供养的群体,项目预算则是行政的重头,更需要置于阳光下。如无制度提供帮助,这些最重要的账本恐怕还会藏在幕后,民众一无所见。
有选择地公开预算,必然会提升公众对预算的总体预期。这种情形下,预算公开实质上“逼着”政府和人大回到了问题的起点,那就是如何让公众参与到预算形成的程序中,并发挥实际作用。如果能真的实现这个构想,预算公开与否都不会成为焦点,因为问题已经在原初就被重视和解决了。预算公开的纠葛背后,埋伏着制度调整的社会失落感,这是公开的秘密。
广州孤军奋进,不惮于以渐进的方式,暴露并非完美的预算公开。对于预算制度的现实问题,财政局未必不懂。明知不足而又公开,可以看作一种策略,比如能对其他部门造成压力,令它们严肃对待预算的愿景。借助舆论压力,预算制定部门也能减轻自身的困扰,多少可以弥合政府与公众在预算公开上的需求差异。而公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为制度变革创造空间。
预算公开与制度革新紧密联系在一起,后者检验前者的诚意与反思能力。显然,许多地方之所以拿国家机密作为“挡箭牌”,是惧怕或无力应对预算公开之后的制度检讨及改革要求,担心民众的连锁反应。广州可作借鉴,公开是释放民众在预算上所积不满的唯一办法。因为政府不可能将自身永久建立在隐秘之上。秘而不宣从来都是一种破坏因素,政府不该忘记这点。
- 2009-10-27公费出国经费预算单列有多难
- 2009-10-28从预算公开到预算民主还有多远
- 2009-10-26预算公开项目怎能选择性遗忘
- 2009-10-25“三公”费用躲猫猫,预算公开难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