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我们对创业板抱怎样的期待?
www.fjnet.cn?2009-11-02 08:58? 何 刚?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相关制度设计与风险防范,相关的投资教育与公众引导,应集中于如何让创业板公司物有所值,让公众理性投资

有谁,会花70到90块钱,买一个实际价值1块7、一年盈利不足6毛的东西?答案令人吃惊:成千上万人,争抢着,动辄数万、数十万元地买进,在中国新生的创业板市场。

他们买进的,是一家总资产不到8亿、年收入不过4亿、净利润不到4000万的影视公司股票。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还下降17%,但一夜之间,其股票市值却超过100亿元,堪比王府井,赛过同仁堂。如果没有火箭般的业绩增长,该公司股价将难免暴跌。

十年风雨历程,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10月30日正式上市交易。这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又一标志性进展,其长远价值不容置疑。但从第一天堪称疯狂的市场交易,以及公众对其财富神话的狂热追捧来看,创业板从一开始显然激情过度。

经历了当年的互联网狂热,加上去年的华尔街风暴,对于过度透支的资本市场风险,我们本应抱有足够警惕。即使是成长性较好的创业板公司,也不能高估其盈利能力。

这也是此次启动创业板过程中,监管层和有识之士最看重的地方。从新股发行、开户限制,到暂停交易、退市机制,监管者为规避其风险而设计的制度安排并不少。即使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创业板的启动准备,也可算是相对充分的。

而事实却触目惊心。国庆节前后,28只创业板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接近57倍,不仅高于纳斯达克市场近一倍,更相当于A股市盈率两倍以上。至10月30日收盘,28只新股平均上涨106%,市盈率升至111倍,总市值约1400亿元,超过净资产20倍!至此,我们并不陌生的非理性疯狂在创业板市场重现。其典型特征是,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如此投机迟早要付出代价,差别只在于何时付,谁在付。

为什么,我们对这种有内在规律的投机,仍然缺乏足够警觉?为什么,在创业板启动前后,从媒体到专家,从证券分析师到各公司高管,只津津乐道于令人鼓舞的前景,“基本合理”的估值,以及创业者和股东们如充气般迅速膨胀的纸上财富?

为什么,这些增长速度虽快,但缺乏核心技术或经营优势的创业板公司,没能置于风险评估的放大镜下,进行更全面的体检?为什么,其中或明或暗的危险,没有被广泛提示?

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或许并不复杂。但解决背后症结,却非易事。

与中国股市初创时的使命有所不同,推出创业板,既不为国企改制,更不是各地区、各行业的名额分配,而是为进一步打通产业与金融投资的阻碍,让拥有创新活力与创业成就的中小型企业,更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获得更好发展。这也是加快调整结构,不断增强活力,并有效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推出的创业板,应始终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相关制度设计与风险防范,相关的投资教育与公众引导,应集中于如何让创业板公司物有所值,让公众理性投资。如果因引导不慎,创业板沦为新一轮圈钱,另一种炒作,投资者闻之而色变,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如何让公众保持冷静,不跟风乱炒,手握重权的监管层,颇具影响的分析师,还应更有所作为,避免创业板从一开始就偏离轨道。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