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活动将通过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媒体,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节吉祥物、春联、拜年短信、各地民俗,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向祖国母亲拜年。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将其纳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月16日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的出发点固然是很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掀起全民爱国热潮。但是,这样一个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活动究竟能激发学生多少爱国热情,对爱国情怀的培养有多少作用,又能有几分的实际效果,就实在就让人质疑了。
且不说这样一个活动是否能达到教育部的预期目的,光是现实践行过程中恐怕就存在颇多难题。教育部要求的是,各级学校在春节期间组织此次活动。但现实的情况是,教育部规定的活动期限(1月10日至2月19日)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已是处于寒假假期之内,那么学校学校组织活动就需直面学生相对分散带来的困境。更何况此次活动是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相应的推出各项活动,这也就给网络信息基础设备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基础设施尚且有所欠缺,又如何面对教育部一刀切式的任务规定。
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持久的而不是掀起一个高潮就一哄而散,阶段性的爱国主义集中培养自然没有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来的有效。爱国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怀,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积累与升华,而不是被“培养”的,如此一来,不适当的组织学生活动不仅不能激发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热情,反而可能导致学生的反感。事实上,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形式上更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而不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造势,而如同“给祖国母亲拜大年”这样的活动想必固然可以赢得媒体的注意却实在难以赢得学生的赞同。同样,教育部推出的这些活动之中,如征集春节吉祥物、春联、短信拜年等等,这又究竟于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多少关系呢?
因此,教育部此次推出的活动,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而不是一次爱国教育活动,大张旗鼓、自上而下的宣传要求更是令人对活动的真正目的产生怀疑。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爱国教育需要的是长期培养而不是空泛的形式主义。
- 2009-10-06爱国更应该付诸于实际行动
- 2009-12-10找不到父母的被拐儿童岂能还给买主
- 2010-01-18春节六拜还轮不到亲爹亲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