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些还是容易发现的,那么还有很多不易发现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长期薄弱,让不屑于血汗劳动的新生代农民工迈不进技术岗位的门槛;国有企业主导基础建设、民营企业步履维艰,导致工资始终无法增长;城乡二元与户籍、教育、医疗等羁绊,对外来劳工形成排斥和隔离,打工收入有限成本却在增大……方方面面,几乎触及了当下中国的每一根神经。在这样一些因素面前,“用工荒”显然带有极大的必然性。此时不荒,彼时也要荒;今日不解题,终究有一日要解题。
是不是很悲观呢?也不是。多种因素诱发的“用工荒”虽然带有必然性,但也要看到,它是逐步释放的(只是前几年没像今年这样被重视),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个“慢转弯”,而不是“急转弯”。“用工荒”的确发出了“加急令”,但不能说2010年这个春天舆论都关注 “用工荒”,就意味着所有的矛盾都要在这一刻一发而不可收地爆发。盲目悲观,会让政府放弃积极努力。
正确的解题应该是两种步骤:对地方政府而言,需要着眼当下,用更细化、更全面的服务,减缓“用工荒”造成的现实冲击;对中央政府而言,应该从国家级应对的高度,部署公共改革,转变投入方向,从“涵养人”与“调结构”两个层面努力,消弭“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诸多脱节,实现中国社会的整体健康转型。
地方政府到底可以做什么?现在大家都说“用工荒”,这是一个整体概念,每一个地区显然又有各自的特点。究竟哪些地区荒、哪些行业荒、劳动力的整体动态又是怎样的,似乎缺乏准确而精细的数据支撑,政府在信息沟通服务上大有可为。有人盲目乐观:从“找工慌”到“用工荒”,劳动者增加了 “筹码”,君不见广东提出提高最低工资,有企业搞起抽奖送汽车来吸引工人?所以干脆放手让企业提高待遇去“争”劳动力好了,政府不必插手。不搞过度外加政策干预是对的,但不等于可以当甩手掌柜,连基础的公共服务也不搞了。除了多搭建“招聘会”之类的平台,更要发挥优势,加快建构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失业统计信息,摸清当地农民工就业总体状况,做准确、到位且具有贴近性的服务。
- 2010-02-26用工荒倒逼政府做点什么
- 2010-02-25“用工荒”:需重塑劳资互信
- 2010-02-25用工荒的伪问题其实是真问题
- 2010-02-24用工荒、人口红利与结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