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业内剖析其原因,除受天气致供求关系失衡,运输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之外,游资利用信息陷阱、集体喊涨等手段炒作农产品,成为这一轮涨价潮的幕后推手。众多农产品收购商也向记者证实,这的确不是空穴来风。收购商普遍认为,鲜菜保鲜期短,虽然不能囤货炒作,但很容易找由头集体喊涨,“这次蔬菜涨价初期受供求影响,后期是被炒高了。”(《南方农村报》5月9日报道)
菜价贵过肉,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除了被人说滥了的气候原因,还很少有人从“游资炒作”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现象,更没见有游资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那么,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如何使游资在农产品流通中兴利除弊,也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游资参与农产品流通,虽然在激活市场上功不可没,但是一个“炒”字,也暴露出这部分资金的投机弊端:由于农产品投入产出的特殊性,产品上市的季节性,再加上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太弱;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太大,弹性太小,再没钱的人也别无选择要消费粮菜,所以农产品的真实价值,往往被处于资本强势、组织强势、信息强势的中间商所扭曲。能囤货炒作的,则囤货炒作,不能囤货炒作的,“找个由头齐声喊涨”也照样可以拉高零售价格。
在农产品领域,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瘦”、流通者“中间肥”的现象,近年来有日益普遍的趋势。我们无法否认,这其中有相对合理的一面,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都会形成各经济链环之间不太公平的利益分配。体现在某些商品上,这种“不公平”,有可能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纠正。但是,由于农产品既有一个“季节生产,常年销售”的制约,又有一个“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信息与流通难题,中间商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绑架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动力与能量更强,所以更需要宏观政策拿出相应的作为。
宏观政策的作为应该体现在哪?我以为还在于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众所周知,公共产品是可以免费或者少量付费就能消费的,比如政府创办的交易市场本身,市场设施,检验检疫服务,信息服务等;比如,建设一批专门服务于菜农、果农的公共冷库,实现季节生产,均衡上市,既可丰富市场,又能增值于生产环节,直接促进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政府信誉”,建立半公益、半市场化的会员制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在市场上“强”起来。市场主体结构失衡的问题解决了,游资炒作的空间自然也被压缩了。
- 2010-04-21大蒜疯狂 民间资本莫伤民生
- 2009-12-05“大蒜村官”为啥说央视不懂装懂瞎忽悠?
- 2009-12-04大蒜辣椒价格暴涨呼唤正视社会游资
- 2009-12-03“疯涨的大蒜”面前,蒜农为何只能打酱油
- 2009-11-30西方为何对中国大蒜涨价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