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了国民财富的巨大增长,也造就了一个新兴的富人阶层,与此同时,社会不同阶层所据有的财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如何看待目前客观存在的社会财富差距,形成一种理性的共识,是当下中国应该审慎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茅于轼先生在几年前曾发表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观点——“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茅先生的看法是,平均主义的制度只能带来民众的集体贫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家发现了创造财富的机会所导致的,要对企业家创造财富的行动进行有效的激励,就必须对企业家在合法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财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仇富”心态,民众往往将“财富”与“不道德”画上了等号,这种心态蔓延下去将伤害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最终让社会进入集体的贫困,故而,一个良性的社会必须形成对合法财富的认同,理性的知识分子应该顶住道德压力“为富人说话”。对于社会贫困阶层,则必须获得来自社会的帮助,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发展的机会,于是,必须形成一个帮助穷人、“为穷人办事”的社会机制。
茅先生的这一看法遭致了很多的批评,主要的批评意见是,当下中国民众获得财富的机制是不完善的,很多富人获得财富的手段并不具备正当性。前几年还有一则消息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袁隆平院士出现在车展现场,准备购买汽车。网上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对袁院士的祝贺,认为袁院士的财富是凭借他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的,他应该获得巨大的财富,中国民众并不“仇富”,而是“仇不公”。
这大概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心态。民众所要求的,乃是机会的平等,民众所认同的,是合法获得的财富。今天中国财富获取机制的不健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一方面,很多的社会机会被权力所攫取;另一方面,先富阶层无论是合法致富的群体还是蒙受质疑的富人群体,并没有承担与他们财富相对应的责任。一个良性的社会,应该让民众等度地获得发展机会,同时应该有一个机制来纠正过大的财富差距。为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建立以“累进税”为核心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这一点已然是先发国家所形成的基本共识。
另一方面,为了“为穷人办事”,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应该为民众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目前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一种偏向于富人的制度,大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被先富阶层所据有,有例为证,日前有消息表明,杭州西湖多个名胜故居居然变为私人会所,成为富人的“天堂”。
凡此种种现象,极大地激化了贫困阶层的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政府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建立合理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已刻不容缓了。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2010-05-18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如何可行?
- 2010-05-16民间投资不要为了争平等而盲目“试水”
- 2010-04-06国籍不同法律平等 日本毒贩在中国同样该被处死
- 2010-03-06为强调男女平等加拿大拟改国歌词 因遭反对放弃
- 2010-01-31“不存在重要讲话”是代表平等意识的彰显
- 2010-01-26男女厕蹲位比例,无关平等有关生理
- 2010-01-05台湾推平等 先别再说“烫大陆妹”
- 2009-11-13“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面前能否城乡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