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文艺精品需要留给后人来品
www.fjnet.cn?2010-06-18 19:01? 朱永华?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人民日报》6月12日发表署名廖文的文章,题目是《文艺精品 为民而生》从多方面阐述何为文艺精品以及精品的生命在哪里,精品到底为谁而生的问题,同时指出了多年来在文艺创作领域存在的误区和体制上的弊端,读来深有同感,但笔者有一点需要阐明的是,廖文先生虽然对文艺精品从人民群众的接受面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表明只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并且喜爱的文艺作品即属于精品,笔者以为还不仅如此,单纯的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喜爱就算是精品的,那么精品的“门槛”未免还过低,也让一些文艺创作人员会盲目自信,难免会生产一些“迎合”时下群众的口味的应景之作,而应景之作是如何也不能冠以精品之誉的,真正的精品应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她不仅浓缩现实,更流于后世,她不是超市精品货架上的华丽品牌,而应是庄户人家门前土壤中埋藏的一坛美酒,初始苦涩而愈久愈回味悠长,文艺精品就是能让后人能一代代去品味。

我们有出文艺精品的土壤,却匮乏出文艺精品的气候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泱泱中华十多亿人口,56个民族,可以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沉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被后人铭记在心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传世之作很多,唐诗宋词自今还是让人爱不释手,四大名著更是瑰宝级的精品,但是自近代以来,能够让人记住的又有多少,说起国粹京剧人们马上想起了梅兰芳,戏剧舞台上能够让人记住的也只有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新凤霞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位还是“旧社会”过来的,他们的作品在现在的专家们眼里,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分析或许还有许多“瑕疵”但却是谁也无法掩盖住这些精品的璀璨光辉。

如果把文艺作为某种理论宣传的工具,那她就注定成不了精品,但事实情况是却恰恰相反,几十年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的文艺都要被“政治路线”所左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复兴的春天,但“政治路线”的阴影却始终没有完全散去,雅与俗,主流与非主流,还是在纠缠不休,每一部“活下来”的作品仍然是经过层层过滤,而这种过滤并不完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主流”意识,同时也是为了符合某些专家们的眼光,但这些专家往往又是脱离群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神”,这样虽然也是根深于土壤的作品,却因为外来人工的砍枝去叶,原本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其结果却成了扭曲的盆景,短时期的观赏度是有了,却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力,也就不可能成为流传世人的精品。

中国的四大名著享誉海内外,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文艺作品,也是五花八门,无论是那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是赚钱二是迎合,商业行为可以推出最赚钱的文艺产品,却永远也也制造不出传世后人的精品,严凤英主演的一部黑白黄梅戏剧片《天仙配》,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拍摄质量现在看起来都相当落后,而且就当时的而言也不能算是上乘,但这却丝毫没有掩盖住其艺术魅力,后来的新秀辈出,左改又编除了画面美女瞬间吸引了一下眼球,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同样转瞬即逝,没有任何一位黄梅戏演员或他们的剧目能和严凤英的《天仙配》相比,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的改变,其他几部的新版尚未推出,就从眼下的《新版三国》而言,从艺术再创作上讲,不能比“老三国”占优势,但改编上硬却生生加进了几段爱情戏,拍摄手法上更是增加了大场面大制作 ,岂不知这些都是需要大量金钱来铺底的,盲目的制造烟火效果,却“忘记”了那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爱情戏加大投入大制作的“新三国”为的是迎合观众时下的胃口,赚取更多的金钱而已,相信剧播完人们也只会大呼一声“过瘾”后便很快就会销声匿迹,新华书店书架上的《三国演义》,还会永远“再版”下去,别忘了什么时候“汤”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