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节日看似红火,其实都是给“有条件”的人过的。那些正劳作在田间地头收麦子的农民、那些在工地上干活的民工们、那些骑着板车收破烂的人们,他们知道“父亲节”吗
或许是压抑得太久,6月20日,今年的这个“父亲节”一下子“爆红”了。除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之外,网络上“为父亲送祝福”或者“自曝老爸照片”都成为热门话题,诸如《幸福来敲门》等等虎扑篮球:一些虎扑篮球:父爱的影片也被网民翻出来津津品味。
这一天,似乎每个人都在感受掌心里留存着的父亲的温暖,每个人都成了会唱歌的百灵,为父亲那棵苍老的树唱出了自己平日里不轻易唱出的歌。这一天,在国人心目中的父亲这个“坚硬”的形象也一下子柔软起来。
但无论如何,与“母亲节”的温馨相比,“父亲节”这个属于男人的节日多多少少显得还是有些沉重。传统媒体最大的热情还是集中在对男人压力的关注上,工作、家庭、人际、心理等等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包裹着“中国式父亲”,如何为他们减压竟然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
还有比压力更“沉重”的关注。父亲节之际,舆论也聚焦了“父教”缺失问题。中国家庭呼唤“父教”——媒体的呼吁恐怕也让不少“中国式父亲”会在心底滋生些许内疚。但这仅仅是“中国式父亲”的错吗?时代的进步固然让人们抛弃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对于养家的责任担当上,父亲永远都给自己加附了高于母亲的责任担当。文化基因“作祟”也好,性别意识担当也罢,总而言之中国父亲的这种自我加压意识使得他们有意无意相对母亲而言,疏远了对孩子的照顾。在父亲节这一天,呼唤“父教”没有错,但是,请别忘记给“中国式父亲”多一些理解和宽慰。
父亲节之际,各地照例会有一些表达对父亲关爱的大型活动,像北京近百名父亲接受了儿女们的洗脚感恩。与这宏大的“洗脚场面”相比,更让我感动的倒是网民“夜班工人丙”在微博上讲述的一则故事。“这几天早晨,在楼下总能遇见父女俩。爸爸是送奶工,女儿在老家读书,高考结束,来杭州看爸爸。来后就陪爸爸送奶,帮爸爸推车、管车,跟爸爸唠嗑。原先见人只是沉默点头的爸爸,这些天脸上多了笑容。瓦灶绳床,甘苦自知,作为旁观者,我心想:有这样一个孩子,又何必在乎有没有父亲节!”
确实如此,很多节日看似红火,其实都是给“有条件”的人过的。那些正劳作在田间地头收麦子的农民、那些淌着汗水正在工地上干活的民工们、那些骑着板车在城市大街小巷收破烂的人们,他们知道“父亲节”吗?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擅于抒情了,于是我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想着各色各样的语言去歌颂父爱歌颂“父亲节”;可今天依旧有很多的人生活在底层生活在没有条件抒情的环境里,他们还不知道“父亲节”为何物。其实,“关爱老爸”未必一定要等到“父亲节”这一天,未必一定要有别样的形式。而对于“中国式男人”而言,过一个真正有尊严的“父亲节”,不单单是儿女的孝心可以决定的,更深层次上看,国家层面的“大关怀”一样重要!
- 2010-06-21在父亲节呼唤缺失的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