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1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7月22日《新京报》)
面对年年翻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舆论一如往常,保持高度亢奋。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种种数据正表明,中国高校毕业生一届比一届更优秀,更实用,就业前途一片光明。怎不令人顿感欢悦,心生希冀?
就在这不断刷新的就业率数据下,笔者隐隐感到一丝莫名的阵痛和尴尬。在中国高校“圈内”,既然代表“劳动力的实际利用程度”的就业率年年“唱新戏”,为何却迟迟不见一所中国高校进入世界200强高校的名录?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追问。
前不久,国内舆论曾掀起一阵虎扑篮球:“中国有无世界一流名校”的讨论。现在看来,与其说那场舆论是对中国高校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不如讲是对当前中国高校现状的一次解剖和展览:过度行政化;学术腐败频仍并难以革除;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术不独立;大兴土木,置办硬件,校容豪奢,软件疲软;唯利是图,爱好职业培训;没有格调,缺乏独立精神等等。最大的尴尬是,就是在这样的高校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居然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成为中国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源动力,一年年“耐心”刷新着中国高等教育就业率势如破竹般的“奇迹”。
作为一个在校本科生,我很感激教育部等国家机构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的不断努力。但是,我更愿意看到高校不满足于统计数字的快感,在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攀升的同时,能够有一些我国的高校切切实实在成长和进步,最终进入世界一流名校大名单。
72.2%的就业率固然使人感到欣慰,但也从侧面不断撞击着中国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名校的质朴梦想。毕竟,统计数字不能等同于现实情况,能够就业也并非意味着学生能力素质的优秀。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欧美许多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是一个供学校领导层参阅的内部资料,很少进行对外公布。因为其高校本身优越的课程配置、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样化的技能考核方式和人性化的学生就业跟踪模式决定着其毕业生就业率的居高不下,根本不需要拿出来“展览和炫耀”。
无独有偶,在今天的新闻中,“清华校长寄语毕业生做‘第一等事业,做中国脊梁’”(7月22日《新京报》)。顾秉林校长对清华学生的这一句毕业寄语,既是对毕业生的勉励和期待,更是对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一记“闷棍”。现状如此,毕业生要想“做第一等事业,做中国脊梁”似乎有些“心有余力不足”。自然使人感到有点如“茶杯里的风景”,看起来很美,食之嚼之则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一边是72.2%的就业率,形势一片大好;一边是屈居世界200名之后的中国高校,现实揪心残酷。或许,人们早已厌倦了这种数据式的铺陈,心底隐藏涌现的只有对中国高校奋起图强的诚挚期待。但是,不应忽视的一个前提是,大学如果不独立自主;如果没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如果现实缺乏与大学学术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一切终究只是空谈。诚如此,就算中国高校拥有100%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只会在奋斗世界一流名校的路途上迷失方向,渐行渐远。
- 2010-07-07公开招聘不是就业公平的全部
- 2010-04-21别拿国考中的歧视当就业中的标准
- 2010-04-19马当局要下大力解说ECFA有利台湾就业
- 2010-03-17迁户口为就业让人心酸
- 2010-03-11求职冰火两重天凸显实现就业尊严之艰
- 2010-03-11一个女大学生对女性就业的一点看法
- 2010-03-07何时消除女性就业的傲慢与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