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科技部反驳科研基金分配质疑是讳疾忌医?
www.fjnet.cn?2010-11-11 11:40? 陈家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新华网》2010-11-9)

事情源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文中讨了论目前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两位“体制内”的教授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只要是对“中国特色”有了解的人,只要对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有过接触与认识的人,都会同意两位教授所指出的问题,他们的话,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特别值得惊奇的新鲜事。他们所发现的问题,不过是人人心中有,同时又心照不宣,一般人都不愿指出的事实,他们不过是扮演了那个大声说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的角色而已。

科技部的反驳从表面上看起来几乎是无懈可击的:我国基础科研项目在规划、立项、评审和验收等各个环节,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如今最时髦的做法不就是“国际通常办法”吗?我们所提供的可正是 “国际通常办法”,已经跟西方国家,跟国际接轨了,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尔等说三道四?另外,科技部还指出,科技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院校、企业、各学术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等联系和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而且,“我们重申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

看,前有“国际通常做法”,后有畅通的反映问题渠道,何况,对于各种不端行为,科技部的态度又是那样旗帜鲜明,还有什么漏洞呢?简直就是滴水不漏嘛!

从表面看,的确,我们的制度似乎都是“国际通常”的,只是我们要知道,同样一个制度,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放在不同的国家,放在不同的人手中,执行的最终结果就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些在西方国家能够很好地发挥出作用,让科研基金真正被分配到最值得去的项目,让钱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被用到不相干的地方。可是在我们这里,是不是因为有了规划、立项、评审和验收等各个环节的专家把关,也就一样能够做到在西方规范的做法下所可以起的作用?对一个项目的立项上,在资金分配的时候,到底项目本身的作用更大,还是人的因素第一?在我们这里的实际操作中,科技部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来反驳两位教授的质疑?或者,他们心中对此到底心中是否有数?科技部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项目都是依据什么来立项的,又都是依据什么来分配那样一个数目的资金的?至于渠道是否真的那么畅通,态度背后的实际情形如何,科技部心中应该有数,大家也知道个大概。说的与做的之间距离到底是多少,则是一个典型的“歌德巴赫猜想”了。

科技部还“雄辩地”列举了“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也为世界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来证明如今的做法是无可挑剔的。这自然是很有说服力。不过,如果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的钱去进行科研,再糟糕的分配也不会是一无是处,它也可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两位教授所质疑的关键是花了那么多的钱,没有取得应有的回报,而不是说所有的钱都白花了。

其实,类似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在中国是太普遍了。两位教授因为对此有着切身的感觉,所以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反映出的是在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上,没有能够独善其身的问题。而科技部对此就觉得“不符合事实”,如果真要说明这样的质疑不符合事实,那就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说话,否则,只能说明科技部是讳疾忌医。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