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不让报道”的新闻更有价值
www.fjnet.cn?2011-01-25 09:40? 王庆峰?来源: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据报道,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副镇长卓光玉因受贿罪被法院一审判刑后依然分管镇上的工作。对此,灵璧县纪委表示未收到法院判决书,而高楼镇党委书记杨殿銮则认为“2万元没多少钱”,于是他建议记者“不要报道,没有新闻价值”,并表示卓光玉在工作上十分出色,“要保护当地干部”。(1月24日《江淮晨报》)

“不要报道”,短短四字心声,让本来就极具价值的新闻有了更多“价值”。副镇长背负罪名却在职,本身就是对“官场规则”的强烈反讽,然而,当地官方不但不以为耻,还颇为“义气”地抛出“保护帽”。所谓“没有新闻价值”的拙劣理由,也只是“煮不熟的鸭子嘴”———任意给“新闻价值”下定义,任意给媒体规定条框,当地官方的“危机公关”算是黔驴技穷了。不过正基于此,卓光玉事件才被迅速推至台前。

陪卓光玉一起倒霉的,当然还有口口声声“不要报道”的党委书记。我们难免会去想象,在这位显赫的书记眼里,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算有价值?是地方G D P跨越发展还是社会形势一片大好?难道一有负面新闻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其实,“不让报道”的背后,既是做贼心虚,又是缺乏应对技巧。最主要的是,它揭开了很多官员的伤疤:有人落马,有人不保乌纱……如此,“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名言为更多官员信奉。

其实,“不让报道”的作风正成为很多地方的“不二法宝”:面对突发事件,能藏就藏,能瞒就瞒;面对官员腐败,能保护就保护,能删帖就删帖;甚至在媒体追踪下,不惜跨省追捕,或者大打出手;而某些“恶名在外”的新闻媒体,索性被内部发文抵制……基于印象判断,它们的行为最后都会被爆之于众。而判定“新闻价值”的党委书记,最后也会成为“网络红人”,成为官方反思的教材。

如今,有很多地方官员都在上跟媒体打交道的“专业培训课”,也就是“危机公关”。因为基于印象,说错话,哪怕是无心之失,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地方官员的真诚与否,最终会影响到纸上的文字。对于媒体,“不让报道”的新闻反而更有价值,从这个角度上,高楼镇的这位党委书记恰好成为不幸的羊。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