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结束,大量返乡农民工再度背上行囊背井离乡,前往城市务工。有媒体在春节期间调查发现,自2004年起就一直备受关注的“用工荒”现象,在今年表现得特别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地图的悄然变化,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夺农民工的激烈竞争。(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场“农民工争夺战”的盛况从一东一西两个直辖市可以窥豹一斑:在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动用了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接回农民工;而在重庆,为避免出现“民工荒”,地方官员在春节期间被分派了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设法把返乡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下来。
新式竞争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似乎预示着农民工供给正在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实际上,受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普降、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提高、乡镇企业消化劳动力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在持续输出二十多年之后,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开始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去年东部沿海地区动辄百万的用工缺口正是农民工供不应求的明证。最新的统计数据也表明,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
我们首先乐见这种“争夺战”的上演,甚至寄望农民工能够在与用工方的充分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真实价值,进而扭转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一方面,从“找工作”到“挑工作”的转变,至少能够让农民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选择那些工资待遇更优厚、工作环境更健康、保障制度更健全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另一方面,用工单位如果不改变以往的低福利状况,将在招工环节失去竞争优势,进而面临招不到人的风险,这或将倒逼用工单位改善用工环境,改善工人权益。
不过,在用人观念尚未有实质性转变、农民工群体仍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户籍制度仍未完全破冰的前提下,我们并不能高估这种“农民工争夺战”在改变农民工命运方面的作用,因而只能持审慎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