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学术造假处理不彻底如何挽回信心
www.fjnet.cn?2011-02-12 10:30? 南方网?来源: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是什么就终究会是什么,这样的信念需要不断有正义的个案处理结果来加固和重申。日前,科技部在其官网发布通告,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撤销奖项,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该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已经被西安交通大学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的该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原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

这是中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尽管有舆论认为,科技部的高调处理显得“严厉”,但其实很难说这是什么令人欣慰的胜利。与此次被撤销的国家级奖项存在因果关系的其他荣誉与待遇,省级科技奖项,甚至包括“长江学者”名号等等,都依然罩在造假者头上。不仅如此,被西安交大处理之后的当事人李连生,转而任职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并且还身兼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看不到学术共同体对不端行为的人神共愤,看不到摈弃学术不端成为普遍的共识,探究举报者的当下内心感受,究竟是拨云见日多一些,还是无可奈何多一些?

后续的处理结果当然可以再给一些时间,因为从一群年迈教授奔波于举报开始,已经过去了近四年时间,等了这么久,不在乎再等些日子。况且一个正义的结果,无论何时、以何种名目给出,其实都丝毫不会影响早已有之的公论。借由这次科技部的高调处理,其实有必要回顾和梳理一下,这起学术不端事件从被举报到被处理的个中细节,往大里说是期待制度破冰、对其他个案有借鉴意义,往小里说起码也可以深挖个案的责任归属、让本来已经迟到的正义有一个相对彻底的实现。

学术本身有它的一套规则,规则如果能够得到普遍遵守,那么一切便不存在藏污纳垢的可能。但问题就在于,规则不起作用,违背和篡改规则成为学术圈的体制行为,被人们所热切期待的所谓“零容忍”便只会成为天方夜谭。举报者说,没料到举报学术造假竟然这么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学术造假早已脱离了个人行为这一初级阶段,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起码是在集体默认和保护下的行为。举报者不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且还极有可能遭遇威胁、利诱,甚至是赤裸裸的打击报复。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