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出了药家鑫案与李颖网帖事件的西安音乐学院,于4月6日在其官方网站刊登文章《虎扑篮球:网传药家鑫案件、李颖网贴事件的情况说明》。这时候,大学站出来说话本是一件抚平公众情绪、安慰受害者家属,同时又反思自己行为的好事。
遗憾的是,这份《情况说明》太过潦草、简单。大学太过急于撇清自己与事件的关系,而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学校用“丧尽天良”,“咎由自取”来表达对药家鑫的愤怒。说实话,这些词汇,网友可以说,受害者家属可以说,甚至药家鑫自己、父母都可以说,但是学校却不能用这样的态度表达对教育失败者的唾弃。
即使是死囚犯,临死之前还要给他吃顿饱饭,西方社会也会请个牧师,安慰他罪恶的灵魂,这是基本的人性,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但药家鑫母校所做的,就是单纯对他与李颖的挞伐与痛斥。人类进化至今,是在不断抛弃身上的野性,那些嗜血、杀戮的前现代行为,渐渐式微。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没出事前,药家鑫可能是天之骄子,学校的骄傲;而一旦出事,学校就板起面孔立即划清界限,我们的教育不能这样功利。
试想一下,如果学校的教育到位,药家鑫在学校中培养了足够的法律意识,懂得撞伤人只需赔偿医药费撞死人肯定要伏法;同时在学校中也学习到了基本的平等意识,没有城乡之间,懂得尊重个人的生命价值,相信他也不会把刀捅向一个弱女子吧。
在这件事上,把脏水都泼药家鑫身上,体现不出大学的宽容与谦卑。学校难道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大学的反省态度到哪里去了?二战之后,对纳粹的反省首先就肇始于大学校园。国家在遭到灾难或者公众在受到伤害之后,反思应该成为人们重新找回尊严的“灵魂洗涤”,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德国罪责问题》中就提到,“洗涤是一个内在过程,它永不停止”。这种谦卑的发自内心的反思、灵魂的洗涤我们能在这个《情况说明》里看到吗?
不仅如此,西安音乐学院和“李刚门”事件的发生地河北大学一样,同样选择了让学生噤声。“对网上传播的此类言论不要跟帖回复,不要随意发表议论,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炒作。”这种极端的事件,其实恰好是学校用来教育学生的机会,借机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公民知识,让他们参与公共生活。
公共精神,是战后德国重塑新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讨论中才能知晓、理顺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困惑与纠结。真理越辩越明,李颖们很可能在讨论与辩论中加深了对事件的了解,重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们不说话、不吱声,表面认同学校的结论,背地里说不定他们还会有比药家鑫、李颖更加极端的想法、做法,“鸭梨”太大而又找不到疏通的管道,天知道校园里是否还会有多少药家鑫、李颖潜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