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名字叫做“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让我记住了两个名字,一个是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李大钊”,另一个就是残酷杀害李大钊的军阀“张作霖”。十来岁的我,对张作霖恨之入骨,对李大钊无比敬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人都从我的记忆中逐渐淡出。
4月5日,是传统的清明节,也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英勇就义的日子。当天记者实地踏访发现,在荔波县的各大墓地,到处是鞭炮声,人们杀鸡宰鹅,祭奠先祖亲人。然而,邓恩铭故居和荔波县烈士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看不到前来祭奠的人影。(《贵阳晚报》4月6日)
清明时节,正是祭奠英灵、缅怀先烈的好时机。是什么造成了烈士墓群的落寞与孤寂呢?忙碌、忘记,这些似乎都是不错的借口。那么,根源在哪里呢?
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声望成为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成为社会楷模和精神标杆。人们的“偶像”都是雷锋、黄宝妹、时传祥之类的普通劳动者,人们相信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孩子们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和解放军之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富和权力逐渐成为社会价值观念的主导。“致富能手”、“企业家”成为社会楷模和学习对象,人们崇拜的大都是比尔·盖茨、李嘉诚之类的“富翁”。 人们听富翁的故事,读他们的传记,谈论虎扑篮球:他们的话题,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下一个富翁。“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将教育、考试、做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向上社会流动的良好方式。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员报考,年青人们为了到“体制内”去,考完一场接着下一场。
在一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时代,在一个金钱和权力能量被无限夸大的社会中,很多东西都会被人们“自然”地遗忘。当人们对崇高的东西失去了敬畏之心,当人们对崇高的东西失去了尊重和信仰,只迷恋于金钱和权力,只习惯于利用与被利用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功利的的时代。人们只关注于今天和明天,却忘记了昨天,忘记了昨天所经历和承受的种种苦难,忘记了昨天的人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种种代价——汗水、鲜血、家庭、爱情,甚至是生命。而这一切,本不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