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缺德不能缺钱",道德怎不滑坡?
www.fjnet.cn?2011-04-18 15:17? 陈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4月18日《京华时报》)

温总理振聋发聩的警示语,不由让我想起了今年网络的一句流行语"缺钱不缺德"。此语来自重庆的一位农民之口,讲的是农民郑志祥帮人挑了很多衣服,途中与雇主走失。为了找到失主,他苦苦找寻近半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语惊华夏:"缺钱不能缺德!"

诚信是为人之本,为啥一个农民的诚信语言反响如此之大,因为,当下诚信缺失太严重。"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一个个恶劣的事件都在出卖着商家的道德诚信,道德滑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总理的心是与人民相连的,我们可以想见总理是如何的揪心、激愤与无语。

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商家在面对"德"与"钱"的天平的比量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利益的一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经营谋利本无可非议,但是他们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出卖道德为手段,不惜以百姓的生命健康为代价,不惜换取人民的唾弃与良心的谴责。一个"利"字就将他们送到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腐败、贿赂、金钱至上等道德滑坡现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私欲膨胀、利欲熏心导致的结果。由此,要根植道德的心灵阳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重塑商业伦理,让诚信"增值"。建立市场对无德无信者的淘汰制,呼唤公正的、平等的、自由的、法治的、有秩序的市场,促使企业自觉选择诚信体系,推进信用评级业发展,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公示、曝光,使那些因道德失信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事实上,如果对出现诚信问题的商家仅以隔靴搔痒的处罚,那对这些企业来说,无异于九牛一毛。他们在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引诱下,依然会铤而走险。

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实际上也正是法律的不作为。这就迫切需要将道德问题纳入法律措施,使道德问题法制化,通过刚性的监督管理,对不道德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绝不姑息,从根本上遏制不道德的恶劣行径,为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土壤。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荣辱的礼仪之邦,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兴旺发达的美好前程。设若,我们每个人都能高悬诚信的明镜,将"缺钱也不缺德"当成行为的至高标尺,那么,我们将不再生活在欺诈、隐瞒的社会,我们将拥有诚信的一片艳阳天。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