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隧道视野,民意中不可承受之重

www.fjnet.cn?2011-04-20 08:49? 萧善匀?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据4月17日《新京报》,北京市多个区县正在招聘专业交通协管员,协管员队伍至少将增加千人,并进胡同执法,以扭转胡同乱停乱放车的情况。这条应对非法停车行为的措施瞬间引爆网络,"历史的倒退""是否违法"等质疑声扑面而来。

"为罚款而罚款"的担心不能说是杞人忧天,但只看到协管员贴条的弊端,看不到胡同内的车辆乱停乱对城市交通,环卫工作和消防安全的负面影响实际上陷入了心理学上的隧道视野效应。

同样的隧道视野式批评还出现在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派出所通过放气防盗的事件中。越界"放气"固然欠妥,于路边通宵停放的私车也情理不通。批评声却几乎一边倒地指责警察可笑,无能,懒政,忽略了基层警力不足的事实和车主未尽到防盗注意义务的责任。警察放气的前提一是车没有停入停车场,二是车辆轮胎上没有上锁。二者皆不执行的车主转过来指责警察防盗不力好比随地乱扔垃圾的人指责环卫工人不够尽责。

所谓隧道视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媒体和舆论是政府倾听民意,集思广益,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媒体和舆论所反应的民意往往带有隧道视野效应,这和民意的特点有关。

民众是由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组成,利益诉求必然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形形色色。另一方面,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人往往比相对满意的人更倾向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就造成了媒体和舆论中的民意永远一副愤世嫉俗的愤青样。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黄金周的存废。自从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遭罪周"的批评声就不绝于耳,终于于2007年将五一黄金周取消,总量增加一天假日的结果不但没有平息争论,反而将争议的焦点从黄金周的弊端转向取消黄金周的弊端,令决策的官员和专家生出围城之叹。

面对民意的难以取悦和变幻莫测,一些政府和官员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视民众为刁民,视反对意见为无理取闹,听而不闻,我行我素。或完全惟所谓民意(往往是官员的个人倾向)的马首是瞻,作墙头草随风摇摆,把所有的决策失误和执行问题都归咎为顺应民意。

从个人利益出发,不求利人,只求利己的隧道视野既是民意的特点,只要在法律行可的范围内更是民意的权利。民意可以隧道视野,但政府决策和官员执政不可以隧道视野,更不可因民意的隧道视野转嫁自身责任。因为政府和官员是为公共目标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和官员的视野必须囊括整个社会和全体民众。

回到北京扩招上千名协管员治理乱停车,一方面交管局应慎重考虑民众的担心,通过将罚款与协管员的收入分离等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在加大停车场建设投入,使私车正规停放的硬件设施齐备的同时,加强打击违规停车的必要性,合理性的宣传,引导民意摆脱隧道视野,理解相关政策精神,积极自觉地予以配合。

  • 责任编辑:李艳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