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减量不加价”有价格欺诈之嫌
www.fjnet.cn?2011-04-25 16:30?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方便面涨价计划刚刚被相关部门叫停,康师傅部分饮料却又减量10%“瘦身”,被网友指责为“变相顶风涨价”。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减量不加价”的隐性涨价方式,近年来频频被商家使用。(4月24日《京华时报》)

曾几何时,“加量不加价”作为某品牌方便面的促销广告家喻户晓。如今,一些企业却纷纷祭出“减量不加价”的武器,以期达到变相涨价的目的。康师傅旗下果汁从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乐事罐装薯片从120克缩减为110克,蒙牛红枣酸奶也从原先的1.5千克缩减到1.2千克。在量价的变与不变之间,产品的性价比下降,利润空间提升,商家的小算盘打得哗哗响,没事偷着乐。

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社会通胀预期较强的当下,任何涨价行为都会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成为不能承受之重。前不久发改委密集约谈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要求其加强社会责任,不得随意搭车涨价。对此,康师傅等企业也曾公开承诺“暂缓涨价”。现在看来,这只是掩人耳目的“明修栈道”,“减量不加价”才是“暗度陈仓”的真实意图。

与赤裸裸的直接涨价相比,“减量不加价”手段更为隐蔽,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但这披着“瘦身”外衣的温柔一刀性质更为恶劣。如果说,擅自涨价是无视市场稳定大局,罔顾企业社会责任,那么变相涨价则是直接侵犯消费的知情权,涉嫌价格欺诈。《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减量不加价”的大都是行销多年的主打产品,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在产品含量上暗动手脚,却没有提前对消费者尽到告知义务。受消费习惯的驱使,人们购买时很少去认真对比产品的净含量变化,从而在价格不变的误导下,花一样的钱买更少的商品。

实际上,这已不是康师傅首次通过“瘦身”隐形涨价。变相涨价钻了法律和制度的漏洞,往往能够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从而屡试不爽。2007年7月,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携手上调价格,平均涨价幅度达到20%。在被发改委以价格串通为由叫停后,康师傅就转而使用“减量不加价”手法,红烧牛肉面从90克减重到了85克,“缩水”幅度超过5%。尽管这一举动引起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但却不见相关部门对此的惩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涨价与监管的博弈中,监管部门摁住了明涨的“葫芦”,却浮起了隐涨的“瓢”。对此,无论从制度约束还是管理制衡上,我们显然缺乏足够的应变和钳制。价格连着民生。今年中央明确提出将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如何不再让违法的“减量不加价”逍遥法外,肆意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该亮剑了。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