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弹得好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给加分?美国哈佛等学校的学生弹琴好的多了去了,人家都没什么加分!”6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一教授发微博称。今年全国高考正在进行,不少学生、家长以及学界人士纷纷对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质疑。连日来,网上出现了“反对高考加分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数万人加入。(《济南时报》6月9日)
近年来,高考加分制度在许多地区沦为腐败的通道,且各种舞弊、造假、有违公平的个案被一一曝光,这一制度犹如过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有关报道指出,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14种,而各地实际执行的却多达200余种,可以说,每增加一种加分政策都有可能造成对特定人群公平的伤害,因为高考是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具有排他的属性,即在名额一定的情况下,录取一个考生也就意味着有另外一个考生失去就学的机会。因此,任何增加某个考生分数的行为都可能侵犯其他考生的权益。明白了这些,就不难发现“反对高考加分联盟”迅速扩大的原因。
“反对高考加分联盟”是高考加分被异化的必然,也是加分政策出现信任危机的折射。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虎扑篮球: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的建议》函中提到了这一政策的不足之处,他认为,高考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分政策混乱,互相矛盾,上下不一。第二,高校操作不统一。第三,高考加分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其出台过程不透明,随意性大。
可以说,加分制度之所以被异化,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加分制度本身的缺陷——— 对程序公正的忽视。因其操作过程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开和不受监督的,在操作程序方面又缺乏严格的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执行的空间相当模糊、人为因素很大。由此,怎能不出现公平焦虑呢?
正如一中学校长所说,“有的加分项目确实比较难以界定,给钻营者留下了空间,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去堵漏;有的学生出于加分目的参加一些活动和兴趣培养,多了功利性。”因此,各地区必须将享受加分照顾的考生向公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严防被人掺杂使假;要建立和完善防范与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发现有人鱼目混珠,应有制度性的处罚措施制约。这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公信力不彰的现实情况下,既是为了保护真正应该照顾的学生的权益,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南方都市报)
□朱四倍
- 2011-06-10高考加分政策需要清理
- 2010-11-22高考加分应赋权高校 而非赋权地方
- 2010-11-16北大先废了高考加分如何
- 2010-09-17高考加分“只减不加”的步伐应快些更快些
- 2010-08-20高校复查高考加分的威力有多大
- 2010-07-30高考加分何以成为“混乱”的逻辑?
- 2010-06-17公众为何对“高考加分”习惯性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