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特别话题> 民营书店之困 > 正文

应对网络时代 民营书店升级“公共文化空间”

www.fjnet.cn?2011-08-17 17:4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我来说两句

每经记者 李卓 发自北京

“我们现在生存的价值大概已经是一种符号了。”三味书屋主人刘元生淡淡地讲述着她的心境。即便没有房租压力,创立23年之久、中国最老牌民营书店之一的 “三味书屋”,近日也挣扎在“开一天,赔一天”的生存边缘。

纵观近几年国内民营书店市场,仅北京地区,第三极书局、北京五四书店就陆续消逝不见,豆瓣书店直营店关张,单向街、三联书店的规模收缩……据数据统计,2007年~2009年间,国内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万多家。

一个公认的现实是,“网购+电子书”是这些纯粹的民营学术书店遭遇的最大冲击。那么,接二连三的书店关张究竟是文化消亡的悲哀,还是新时代消费的必然选择?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是唯一出路还是救命稻草?书店经营者们耐得寂寞,不怕艰苦,怎样才能平衡理想与现实?

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光荣之路上,那些落寞的身影,正渐行渐远,也许,一切都是暴风雨的前奏,一场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

三味书屋:“开一天,赔一天”

从开设中国最早的一家民营书店,到亲历这场由盛而衰的市场变革,刘元生可以说是国内民营书店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见证人。

刘元生一直坚持与老伴亲自打理书店。满身书香,一派儒雅的刘元生,虽已年过古稀,眉宇间依然韧劲十足,认识她的人都尊称她“先生”。

见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天,刘元生坦言自己近来身体不是很好,加上书店的讲座自今年3月份起就被迫暂停,心情一度低落。雪上加霜的是,受书店旁正在施工的高楼噪音影响,二楼茶座也不得不暂时歇业。“除了一些老读者,再远也会来书屋看看,其他读者越来越少。”

成立于1988年的三味书屋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书店之一,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佟麟阁路口。那时候,西单图书大厦还是西单劝业场,是平民百姓买衣服的去处;那时候,还没有万圣书园、国林风、风入松、三联书店这些后来一度引领文化风骚的地方。

“书屋周边原来的知识结构环境还很好,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到2005年,读书买书的氛围还很浓。”刘元生介绍说,可而今周边大楼林立,除了政府大楼就是银行大厦,且书店位于快速道旁边……“环境的变化,使书屋经营每况愈下。”

客观来讲,“开一天,赔一天”已经成为三味书屋目前真实的经营现状,“而我现在所说的赔,还是没有把房租成本计算在内的,如果计算在内,我们从开业头一天就在赔。”

按理说,三味书屋所在地是刘元生夫妇自家祖屋,处于黄金地段,夫妇俩随时可以卖了房转身成为富翁。可是,他们坚持了下来。

网络对书店经营的冲击让刘元生深有体会。惨淡的经营让刘元生夫妇一度很矛盾:“现在网络的书籍品种很多,但受销售影响,书店进多了会积压,也没有钱去大量进书,这让我们感觉愧对读者。况且,网络确实比书店要便宜。”

在刘元生看来,国家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某种层面把人们的视线和关注点都从书业上转移了。但他坚信,读书人永远会有。“我们现在抱着一种心态,只要听说哪里办了书店,我和老头都衷心地感到欣慰,从来不会认为同行相残。”

刘元生表示,现在民营书店的主人靠着一种精神在做挣扎,“他们有租金的压力,比我们更难。”“商业也是一种学问。外面一切变化非常大,非常快,三味书屋是以不变应万变。”

“可我已经70多岁,按理来说(三味书屋)早就应该划上句号,迟早也要划句号。” 刘元生说,“外界给三味书屋增加了很多美丽的词汇,但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点感兴趣的事情,但是我们做得比较认真,而且我们坚持不挂羊头卖狗肉,仅此而已。”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