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关注 > 正文
发言人“低级错误”背后的“高级错误”
www.fjnet.cn?2011-08-23 00:00? 童大焕?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已转任新职,但其两句口头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一个奇迹”,似乎还在流传。王勇平是中国最早培训的号称“黄埔一期”的政府资深发言人,可他的“奇迹论”犯低级错误,显示中国新闻发言人遭遇七年之痒。

新闻发言人作为信息公开的桥梁,一不小心自己却成为爆炸性新闻的制造者,成为新闻本身,这样的角色错位,非一般的“低级错误”可以解释。王勇平绝不是个例,而是目前中国发言人现状的集中体现。类似的“低级错误”屡屡出现,恰恰说明政府发言人在角色的自我定位、自我期许等方面有可能存在根本性的偏差,出现了基础性的“高级错误”。

作为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主讲教授和王勇平的老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如是评价王勇平把自己变身成为新闻人物事件:“应该说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下,一个新闻发言人能够不回避,能够坦然面对记者前所未有的逼问,没有怒发冲冠离席而去,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由于缺乏媒体的从业经验和传播素养,也犯了一个资深发言人不该犯的低级错误,没有体现发言人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我认为这个说法值得探讨,根本的不在于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和传播素养问题,而是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你有没有权力和资格对公众的追问拂袖而去?答案是“没有!”政府发言人的角色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而设,记者(代表公众)再刁钻的问题,你都没有回避的权力,否则,便是失职。当然,不回避,有知道或者不知道的问题,也有知道多少的问题,这其中没有任何技巧可言,需要的只是如实向公众禀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之谓实事求是。

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同时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据调查,380多家跨国公司中基本上已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达到了80%,而在国内,100多家央企真正建立企业发言人制度的不到一半。而对于民营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1/5。这样一旦出现了危机事件,临时抱佛脚,显然就只能疲于应付了。环球时报的一篇社评认为,在涉及大型国企的公共批评事件中,所涉机构的表现都不及格。

所涉机构的表现都不及格,这背后隐藏的正是深层次的理念问题。在众多新闻发言人那里,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某一机构、集团、部门、企业利益的代言人,而不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桥梁。所以很多时候,狡辩和掩饰反而成了一些发言人的本能。这样一种和公众、和记者形如沟壑的沟通形式,怎么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呢?甚至,其中的许多人,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宣传理念,把新闻发布会当成政策宣传和自我美化的工具。而实际上,发布会的社会效果,永远只服从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告知真相。一场虚假的言不由衷的发布会,无论包装得如何堂皇,都只能是浮云,是讽刺。

除了真相问题,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政府的确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但是在手机和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形已经出现改观。当人民群众个体的微信息能够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汇聚成事件的全息状态的时候,人们并不一定是在期待政府的信息,而是在检验政府及其发言人的诚信。可惜,很多发言人看不到这一点,这也是他们屡犯“低级错误”的原因。(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