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紧箍咒”博弈“公车病”需念真经

www.fjnet.cn?2012-02-29 10:32? 熊传东?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从去年底的“双18限令”,到今年初的“公车限行”新规,再到最新的公车采购“国货”限制,剑指“公务用车”的新规在近期密集出台。(见2011年12月29日新华网)

回溯短短一年来,国家对“公务用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说明“车轮腐败”不仅引起了民愤,还引起了决策层的“拳拳关注”。然而,笔者以为,先后出台的各种“配方”想彻底根除“公车病”绝非良方,不可一蹴而就。“紧箍咒”博弈“公车病”需念“真经”,“真经”更需“火念”。

其一,“国货”身肩政治任务,“亮剑”反腐。常规理论认为,中国这个“汽车大国”连自家的公务车都不用“国货,那简直是“汽车大国之憾”。一直以来,公务座驾论资排辈,喻意着官员级别、社会地位等。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社会不良思潮,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且公车攀比之歪风邪气更是比比皆是,最终留下的是除了“浪费”还是“浪费”。“国货”演变成“官车”,更希望那些特定档次、特定身份、特定车型等“待遇差别”也慢慢淡化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推动政风清新和改善政府形象起到一定作用。要从思想领域“打消”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正确的“公务用车”权力思想观念。

其二,“国货”唱罢“独角戏”,旨从源头问诊“奢侈病”,是根治“公车病”的无奈之法。的确,“双18限令”让原本满大街的“洋货”公务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公务用车必选“国货”,仅仅只是“治疗”公务车“奢侈病”的“小儿科”,表面上刹住了公车“攀比风”,但“国货”的“销售额”不能依靠政府来“扶持”,长此以往,还会遏制“国货”的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新能力。

其三,“削支”公车费用向“车轮腐败”动真刀。削减公车开支,向“车轮腐败”开刀。“硬约束”执行力还需要“软制度”。提醒一下,历年来对公车采购、使用、车型、标准、油量等环节曾出台诸多规定。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诸多规定本身不严密不规范,诸多制度多半不严格不执行。例如可采用对公务用车实行打卡制度,对每一辆公车定期“晒账单”,从源头根除那些患有“公车依赖症”的人,要让那些“无车不出门”的官员从此打消“公车念头”。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