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新闻评点 > 正文

让“投桃报李” 催化社会温情

www.fjnet.cn?2012-03-23 12:25? 郭政?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3月15日,一位卖盆栽的小贩拉着板车,从北京海淀区四海桥步行5公里来到北京大学,只为亲手把捡到的钱包交还给一名北大女生。钱包里的700元钱,足够他卖半个月盆栽。网友亲切称其为“仙人掌大叔”。

这件事引起无数感动,更让人欣慰的是,北大学生投桃报李。失主张妙妙说:“我使劲憋着才没让眼泪流下来。”在她呼吁下,3天内,近百名北大学生前去购买盆栽,让“仙人掌大叔”的生活担子稍稍轻了一些。

没有宏大叙事,一些细枝末节构成的微小涟漪,更易打动心灵,绘成优美的社会温情画卷。故事精彩之处,在于一“还”一“买”,一“投”一“报”,温情的双向互动,比单向流动,来得更温暖。

同样的投桃报李,发生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曾经的“感动中国”候选人、“一分钱读书社”创办人左国栋,中年遭遇横祸,生意失败,儿子脑瘫无力治疗,无奈走上行乞路。他在福州街头被记者认出,媒体报道后,一家企业决定捐出25万元,加上社会捐款,最终凑齐治疗费。

在左国栋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爱心传递的循环:相隔10多年,他当初的“投桃”,遇到如今陌生人的“报李”,这是一种打破时空及人际关系束缚的回报之暖。

从古至今,好人有好报都是社会道德法则最质朴的信条,但许多时候,一些好心人遇到的情形,与二者迥异。

随着乡土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带来了冷漠化。自我约束的放松,道德信仰的缺失,使得一些本该投桃报李的事件,却最终演绎成恩将仇报。做好事被讹,让多少人在本该施以援手时却步不前。小悦悦事件,更是触及到冷漠的底线。

曾几何时,善意,变成了一种勇气;举手之劳无人肯帮,一人有难他人避之不及。在其中,最缺失的是一种投桃报李的循环。这种循环,起于助人者,而最关键一环在于受助者,如果每个受助者都能像上述的北大学生一样,满怀感恩之心,予以助人者一定的温情回馈,相信助人者在行善时会有更大的勇气。

“仙人掌大叔”曾实话实说:如果钱包里有失主的联系方式,他一定会还;但如果无法联系失主,他还没想好是交给警察,还是自己留着。我相信,感受到温情回馈的他,如再一次捡到钱包,会更毫不犹豫地归还。左国栋曾表示,在行乞路上,他便开始献血感恩。我相信,他儿子的病治好之后,他将更加不吝啬他的回报之心。就此而言,投桃报李不仅是个人之间的良好互动,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社会形成乐于行善懂得感恩的良好氛围。

我关注“仙人掌大叔”和左国栋,更关注围绕他们周围的爱心人群。事实表明,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不仅不冷漠,而且还很有爱心和正义感。施恩无求积大德。但我觉得,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下,这些爱心和正义感也需要呵护,需要回馈,最终共积大德。

一句话,老百姓应坚守投桃报李的道德原则,舆论应守护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信心。(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