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发展慈善事业不是踢开慈善机构

www.fjnet.cn?2012-03-28 16:36? 徐云鹏?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但官方慈善机构自去年开始遭遇的信任寒冬却似乎仍未消融。从“郭美美”“卢美美”到河南宋基会“巨型宋庆龄塑像”,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迅速下滑至“冰点”。近日,河南省慈善总会开展“自主式慈善”,捐给谁,怎么捐,都由捐赠人当家作主。(据2012年3月28日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在慈善的后危机时代,河南省推出的“自主式慈善”是让公众重拾信任的一次积极尝试。对于慈善机构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由管钱管物管分配变为捐赠人直接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金额的转变,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古建全表示,慈善事业改革往前走了一大步。

从此,捐赠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钱物捐给慈善组织,由慈善机构去找受助人,而是“我的慈善我做主”,钱物捐给谁,怎么捐,都由捐赠人自己当家作主。让慈善款物用途和项目实施效果公开透明,确实能够保障捐赠人的参与权和自主权。对捐助人来说,实乃莫大善蔫。

于是,有人就以为,“自主式慈善”方式诞生之后,捐助人就可以踢开失信的慈善机构,直接面对受益人,从此不再担心自己捐赠的钱物白打水漂了。其实这也未必,许多慈善捐赠事宜还得“委托”慈善机构来替自己办。而且,在重塑慈善事业信誉过程中,制度机制建设比捐赠方式的改变更重要、更紧迫、更具有现实意义。

勿需回避,“自主式慈善”这种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自主捐赠方式,具体实施起来难免会遇到操作难题而影响实际效果。尽管“自主式慈善”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增加透明度,让慈善活动在阳光下运行,但它无法彻底躲过慈善机构,仍然不能失去慈善机构的协调组织。比如,一些需要集中一定财力物力的大型赈灾救助项目,无论民间人士还是单一企业的捐赠都将会显得捉襟见肘,势微力薄,依靠“自主式慈善”恐将杯水车薪,难以奏效。

其实,即便是“针头线脑”般的捐赠,也不是就能轻易绕过慈善部门的服务。对于具体的捐赠人而言,到底是谁需要捐助,捐助什么,怎么捐助,捐助效果如何,离不开慈善机构的信息披露与信息透明。更何况,捐助人和受捐人之间常常都是跨地域远隔千山万水的“完全陌生人”,相关信息的获取、核实与甄别,没有慈善机构的积极作为,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很难想象,捐助实效无法保证。

的确,信息透明问题严重掣肘中国慈善业发展。建立慈善信息披露的资金保障制度,破解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缺乏人力物力投入的困境。加强慈善信息披露能力的培训,建立慈善信息披露评估与奖励机制,完善相关监管体系,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显然,拯救中国慈善事业之危机,使之与时代共同发展进步,并不是鼓励人们踢开慈善机构另开炉灶,而是相关慈善捐助制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慈善事业决不能无序发展。去官僚化,回归民间组织本意,保持自身独立性,对公众负责而不是对行政机关负责,才是重新赢得公众信赖应首先解决好的关键性问题。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捐助方式,其实并不重要。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