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为官岂能“身份不明”

www.fjnet.cn?2012-04-10 08:54? 易国祥?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对山东省一位主要领导的“官员下基层调研可以充记者”论,媒体热评主要有两方面的观点。一是官员冒充记者有违相关法律规定;二是官员冒充记者反映官民对话不畅,老百姓对官员信不过。

而我要说的是,在当前一切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都要公开透明面前,“匿名工作法”的确是下策。要建设公民社会和法制社会,“微服私访”至多是一种了解下情的补充方法。

在我国,从上到下的机关,包括社区和乡村,公开之风遍吹,一是事务公开,二是党员或工作人员公开,亮身份、亮职责,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能。在这样的情形下,官员冒充记者,要么是官员太不自信,要么是不相信群众,与先前的公开难免自相矛盾。

过去,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是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情况复杂,但战争年代对敌斗争常用的“潜伏”,用到群众头上,我们除了惭愧,还有不忍。

现在群众最怕“不明身份”的人,最烦那些“不愿透露身份的人”说一些不敢担责的话。各种身份的人如果随意“跨界”和“穿越”,人们可能无所适从,无益于诚信社会的构建。

官员充记者的建议,是为了了解到实情,用心不可谓不好。但现实中,很多官员穿上马甲“潜水”,却是为了减少麻烦,回避矛盾,以至于公布一个手机号都当“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相反的是,对百姓的“实名”要求越来越多,火车购票“实名制”,微博注册实名制,上网实名制,这都是为了加强管理,防止有人浑水摸鱼,减少公民不负责任的言行。如果官员施政可以“不择手段”,会得眼前之便,但官员也是人,没有“实名制”,有谁能保证他们的言行就一定能自律呢?

不论是对官员的管理,还是为百姓服务,为官理政能否“实名制”,这是社会文明和政治进步的一块试金石。在复杂的环境里,亮身份,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自觉与自信。要改善施政效率和提高群众的信任度,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官员自身素质和公开透明的制度建设才是根本之道,穿件“迷彩服”不能保证内在机制的健康运行。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