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僵化教育下的道德红叉

www.fjnet.cn?2012-04-20 08:28? 时言平?来源:重庆时报 我来说两句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4月20日《重庆时报》)

在标准答案的绑架下,语文这一自由且极富想象的认知学科变得僵硬而逼仄。而这种僵硬和逼仄,又是简单粗暴的意识灌输和道德捆绑所造成的。当自由想象的空间开始泯灭,那么任何脱离标准答案的解答都会被判上否定的红叉。

解放想象力、开放表达的自由空间,似乎是老调重弹的命题,若教育理念不开放,若过度的意识灌输不退出教育领域,再多的阐释也等于徒劳。

实际上,类似题材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材,譬如《愚公移山》的神话。是否真实以及符合常识或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愚公这尊被人竖起的道德神像屹立不倒。

当然,孔融不是神话,但孔融却是神童。但在现实社会里,神童显然是稀缺的,小学生质疑四岁小儿不可能做出让梨的行为,也是合理的,何错之有?用神话或者神童来作为道德启蒙的样本,会不会过于虚无缥缈和遥不可及?在社会道德处于堕落边缘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接地气的道德榜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神像和神话式的说教。沉迷于制造道德神话的社会,除了体现极度的道德自卑之外,何尝又不是道德迷失的体现。

因此,道德教育也要尊重常识和常态,否则难免制造出一年级小学生“孔融是否会让梨”的困惑。在道德神像林立的土地上,道德只能成为仰视和膜拜的东西,而不能化为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道德被赋予正确答案的考卷上,从内心而言,恐怕任何懂得常识、独立思考和提倡道德自主的人们,都难免被刺眼的道德红叉所捆绑。道德榜样,不该成为道德说教者占据的俯视众生的高地,而是文明社会前进的灯塔。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